讓科技成果從“書架”擺到“貨架”

□李羣

12月26日,2024中國高校科技成果交易會在南京開幕。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懷進鵬,江蘇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信長星出席開幕式並講話。

江蘇省委書記信長星在講話中指出,“真誠期待更多高校科技成果在江蘇落地成長、更多企業和機構到江蘇投資佈局,共同推動更多科技成果轉化爲現實生產力、新質生產力。”發展新質生產力,一個必不可少的路徑就是夯實科技創新基礎。無論是“由0到1”的科技成果原創性突破,還是“由1到N”的科技成果產業化應用,都離不開產學研融合,這是推動教育、科技、人才協同發展,實現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融合的重要手段。

科技創新不只是在實驗室裡的研究,而是必須將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爲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動力。科研成果只有轉化爲經濟效益,實現知識價值向經濟價值的有效轉化,才能促進創新的良性循環。換言之,科技創新只有實現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轉變,才能成爲推動發展的先進生產力。

提升科技創新水平,基礎研究舉足輕重,首先需要把自己的“書架”裝滿。積累“書架”的最終目的是擺滿“貨架”,讓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成果從“象牙塔”裡走出來,把產品與服務推向市場。譬如,東南大學蘇州醫療器械研究院的“人體器官芯片”技術,通過研究院概念驗證中心的驗證,以超3000萬元的價格轉讓給了相關企業,應用成果先後在江蘇省疾控中心、江蘇省腫瘤醫院等多家單位使用。“貨架”上的成果更加豐碩,成功實踐帶來十足底氣,將創新成果從“書架”上取下,擺到“貨架”上,是真正服務於社會發展。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要求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其中鼓勵和規範發展新型研發機構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重要一環。江蘇作爲中國東部沿海的經濟大省,近年來在推動科技創新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我們鼓勵和支持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和創新型企業等各類主體參與科技創新,形成多元化的創新生態,激發各類主體的創新活力,促進不同創新主體之間的協同合作,共同推動科技成果轉化。

讓科技創新從“書架”搬到“貨架”,需要構建一個高效的體系。江蘇擁有比較完整的產業體系、較強的配套能力、承載力強的創新型企業集羣、衆多的高校及大院大所、良好的營商環境,有利於形成創新集聚效應,是承接科技成果轉化的豐沃土壤;我們加強產學研合作、優化科技成果轉化政策環境、提供資金支持和搭建技術交易平臺等;我們注重培養和吸引高層次科技人才,爲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了人才保障。技術、產業、人才,彷彿三條大江奔流不息,形成一個“川”字,在川字中間加上一橫,將三者形成整體,就能凝聚成創新的磅礴力量。

推動高校科技成果從“書架”擺到“貨架”,是解決當下經濟社會發展難題的關鍵“密鑰”,也是凝聚合力賦能新質生產力的好辦法。發揮基礎研究優勢,疏通應用基礎研究和產業化連接的快車道,我們定能讓科技成果從“試驗場”走向“大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