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利實體 銀行多舉措降成本

本報記者 張漫遊 北京報道

在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下調趨勢下,銀行淨息差收窄的局面仍未改變。

日前,上市銀行陸續發佈2023年業績報,其中,“增利不增收”的情況頻現。淨息差收窄被多家銀行認爲是影響2023年營業收入的重要因素。在此背景下,調結構、降成本成爲銀行的主旋律。

市場分析認爲,雖然後續LPR調降的空間有望大幅收窄,但2024年仍將是淨息差壓力較大的一年。如何進一步緩解淨息差壓力,是擺在銀行面前的待解問題。

淨息差普降

平安銀行(000001.SZ)是率先披露2023年業績報的上市銀行。截至報告期末,該行淨息差爲2.38%,同比2022年下降37個基點。平安銀行將淨息差下降的原因歸結爲讓利實體經濟、市場利率下行及存款定期化等因素。

隨後公佈業績報的中信銀行(601998.SH)、招商銀行(600036.SH)亦出現了淨息差收窄的情況。

截至2023年,中信銀行淨息差爲1.78%,比2022年下降0.19個百分點;招商銀行淨利息收益率爲2.15%,同比下降25個基點。

對於淨息差收窄,招行表示,資產端方面,一是LPR持續下調及有效信貸需求不足,新發放貸款定價同比下行,帶動貸款平均收益率同比下行,二是居民消費及購房意願有待進一步復甦,收益率相對較高的信用卡貸款和個人住房貸款增長乏力;負債端方面,則是企業資金活化不足,企業結算資金及其他等低成本的對公活期存款增長受限,疊加資本市場擾動下居民投資向定期儲蓄轉化,儲蓄存款的財富屬性加強,存款活期佔比下降,負債成本率有所上升。

對於目前淨息差收窄的原因,中國銀行(601988.SH)研究院博士後李一帆分析稱,一方面,銀行業積極響應號召踐行社會責任,通過下調新發放貸款利率、存量房貸按揭利率調整以及貸款重定價等多種方式持續讓利,有序降低實際貸款利率,推動市場主體綜合融資成本下降,在一定程度導致銀行資產端貸款收益水平受限;另一方面,存款增長和定期化趨勢仍在一定程度延續,導致銀行負債端依然承受明顯的存款付息成本壓力。

同時,根據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數據,截至2023年年末,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城商行、農商行淨息差分別同比收窄27.6個基點、22.6個基點、9.7個基點、19.8個基點至1.62%、1.76%、1.57%、1.9%,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收窄幅度更大。

“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一方面要承擔讓利實體經濟的責任,另一方面本身按揭佔比較高,受到存量按揭利率調整的影響幅度更大,導致淨息差收窄較爲明顯。此外,國有銀行負債端存款佔比高、而同業負債佔比小,2023年受存款成本剛性、定期化因素影響,整體存款成本下降非常有限,相比較同業負債成本隨市場資金利率波動更爲靈活,這也導致了國有銀行負債端成本下降不大。”惠譽評級亞太區金融機構評級董事徐雯超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

“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淨息差下降更明顯可能與其客戶定位有關。”中央財經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研究員楊海平分析稱,特別是在資產端,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佔據了相對更爲優質的客戶,在信貸有效需求相對不足的情況下,爲了維護客戶,推出了有競爭力的定價。同時,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的非息收入創收能力更強,也有底氣提供有競爭力的貸款定價。

爲應對淨息差收窄,目前銀行已經積極採取了應對措施。

徐雯超梳理道:“我們看到銀行一方面多次下調存款掛牌利率,積極管控負債端成本,另一方面更加積極地優化資產端結構,同時以量補價保持規模增速來應對淨息差收窄的壓力。”

從平安銀行實踐看,在負債端,該行主動優化負債結構,多次下調存款利率,持續引導負債成本下行。具體來看,一方面,該行擴展存款來源,夯實存款基礎;另一方面,延續高成本長期限負債管控策略,緩解存款定期化的影響,並積極把握市場機會,引導負債久期調整,根據流動性等需要補充同業資金,優化負債成本。

在資產端,受貸款重定價效應及市場利率變化的影響,資產端收益率有所下降。一方面,平安銀行持續加大對於製造業、綠色金融、普惠小微、高新產業等重點領域的信貸支持力度,引導貸款利率下行,切實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另一方面,主動調整資產結構,重點培育經營優質客羣。

拓寬多元發展渠道

銀行淨息差在2024年的影響還未消散。今年2月末,LPR再次進行了大幅度下調, 5年期以上LPR爲3.95%,下調了25個基點。

民生銀行(600016.SH)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認爲,5年期以上LPR大幅調降後,貸款利率加快下行,並將帶動整體利率中樞下移。在此背景下,也將倒逼政策利率相應跟進,以實現各類利率之間的協同聯動。

溫彬表示,考慮到當前通脹整體低迷,實際利率仍處高位,不利於實體有效融資需求的修復,需要通過降息來進一步降低負債成本,擴大融資需求,激發主體活力。

“由於房地產行業持續低迷、按揭需求仍然不足,包括信用卡、消費貸這些原本高收益品種的貸款需求有待觀察,預計淨息差仍將延續收窄的趨勢。在價格方面,仍然有按揭重定價、潛在LPR下調帶來的壓力,疊加大型銀行需要去支持城投化債,資產端收益率仍有下行壓力。”徐雯超說。

楊海平建議,面對淨息差收窄的情況,商業銀行應該從四方面發力。一是進一步優化付息負債和生息資產兩端的配置策略,穩定淨息差,優化金融市場業務策略,同時依靠生息資產規模穩步擴張,增加利息淨收入;二是進一步轉變存款經營理念,推動費用驅動型存款、成本驅動型存款向結算驅動型、業務驅動型存款轉型,重點是利用金融科技手段,提升服務水平,通過提升賬戶的活躍度,增加存款沉澱;三是充分利用自身業務資質,穩妥提升資管業務、投行業務的盈利水平,進一步挖掘非息收入潛力,促進非息收入較快增長;四是強化預算管理與成本費用管理,向管理要效益。

面對2024年的局面,在2023年業績發佈會上,中信銀行董事長方合英表示,2024年將繼續把“穩息差”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上,堅持做好量價平衡,努力做到量適價好。方合英認爲,穩息差不意味着息差不下降,而是儘量少降。銀行對實體經濟“減費讓利”實際上是“讓在息差上,利在資產質量上”,銀行應重在負債端、兼顧資產端。

在李一帆看來,銀行貸款規模增長的“以量補價”邏輯依然存在,助力營收增長。同時,隨着宏觀經濟持續向好和資本市場回暖,銀行將依託自身綜合優勢,進一步拓寬多元化發展渠道,發展包括理財、託管、基金代銷、保險代理等中間業務,通過非息收入保障營收的穩健性。在成本方面,隨着數字化轉型不斷推進,銀行將依託科技賦能,降低運營成本,提高運營效率,從成本端助力利潤空間拓展,夯實可持續經營發展和支持實體經濟的基礎。

不過,在楊海平看來,現階段,淨息差下行的空間已經越來越小。“從政策着力點看,下一步推動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穩中有降,也會考慮商業銀行合理的淨息差和利潤空間,以確保銀行體系的穩健性。商業銀行也會提升淨息差管理的精細化程度。”

李一帆認爲,儘管淨息差有所承壓,但隨着存款利率穩妥有序調整,貸款利率合理進行定價,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淨息差壓力,對穩定淨息差水平具有重要意義,預計未來淨息差降幅逐步收窄。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