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閱讀無處不在 地鐵書房可圈可點

楊朝清

近日,有網友發帖:“在浙江金華地鐵站站臺的‘流動書吧’取了一本雜誌,車上翻閱了一會兒,下車後在站臺順手還掉,體驗感太好了。”這裡放置了文學類、教育類、文史類、時政類等八大類書籍。實際上,不僅在金華,杭州地鐵裡也設置了地鐵書房,不僅免費借閱,還全市通還。爲了提倡全民閱讀,杭州市文旅局與杭州市地鐵集團早在2019年就合作打造了“地鐵書房·悅享館”,在地鐵站設置了“智能借還書櫃”,乘客在乘車間隙就可以進行碎片式閱讀。

在不少城市裡,地鐵已經成爲市民重要的出行方式。一項監測報告顯示,2023年杭州市單程平均通勤時耗爲34分鐘,這意味着每人每天至少有1小時的碎片化時間。這些時間大多數人都會刷手機。與之相比,利用這段時間進行紙質閱讀,顯然能夠接受更有品質的精神滋養。

“流動書吧”也好,“地鐵書房”也罷,說到底都是地鐵方面尊重和迴應乘客們的額外需求,真正做到了“想乘客所想,急乘客所急,應乘客所需”。對於地鐵方面來說,將乘客安全便捷地送達目的地,是它們最主要的角色義務;然而,提升旅客乘坐地鐵的體驗同樣不容小覷。“地鐵書房”成全了部分乘客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閱讀的利益訴求,讓公共服務以一種更加細緻、柔軟、溫暖的方式呈現出來,做到了對乘客們“溫柔相待”。

不少市民之所以不願意到圖書館借閱圖書,就是因爲覺得借書還書耗時費力;“地鐵書房”的圖書隨借隨還、全市通還,顯然降低了閱讀的門檻,切實做到了便民利民。在乘車間隙享受精神食糧,讓閱讀成爲一種生活方式,“地鐵書房”可圈可點。

“地鐵書房”要將好事辦好、實事辦實,更需要多一些細心、耐心,需要多一些“繡花功夫”。一方面,“地鐵書房”所放置的圖書要考慮市民的喜愛和偏好,通俗易懂、適合碎片化閱讀,要少一些晦澀的大部頭讀物;另一方面,“地鐵書房”的書籍也要做好維護和更新,多放一些大家愛看的經典和新書。畢竟,“地鐵書房”的書籍要做到物盡其用,而不是單純淪爲擺設。

閱讀是獲取知識、增長智慧的重要方式,更是傳承文明、提高國民素質的重要途徑。在社會流動不斷加速的今天,閱讀也可以打破地域限制,地鐵、商場、銀行等公共空間都能成爲一個個圖書館;讀者在哪裡,就把服務陣地拓展到哪裡。營造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的濃厚氛圍,地鐵不能成爲邊緣地帶。

書籍是精神世界的入口,閱讀讓精神世界閃光。在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不斷嵌入日常生活的當下,紙質閱讀依然有其存在價值;“地鐵書房”猶如一面鏡子,提醒和啓發人們只有精準地把握讀者需求、只有爲讀者提供更加多元化和人性化的服務,書香社會纔會更有生機與活力。

閱讀並不是要逃離這個世界,而是爲了更好地生活。數字化時代和飛馳的列車,和紙質閱讀並不矛盾,“地鐵書房”依然有存在價值。哪怕置身在生活節奏加快、生存壓力加大的現代社會,閱讀依然能夠帶給我們內心的安定從容,實現自我與外界的和解容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