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告發靠運氣 應付環評裝傻

國道1號五楊高架的高乘載專用車道曾設有乘員監控系統(圖左),因取締效果不佳於2021年拆除。(高速公路局提供)

五楊高架通車2012年底通車,因應環評設置的高乘載車道,10餘年來駕駛人發現路上違規不斷,政府長期找不到有效管理方式,究竟是受限於科技能力,還是一開始就打算先應付環評、在通車已成定局的情況下選擇裝傻?

衆所皆知高速公路上的執法困難,才需要透過科技取代人力,高公局使用的乘員監控系統採紅外線感應,因外部干擾多、誤判率高,2018年到期後再沿用了3年,表現未見起色,纔在2021年拆除,高公局強調要等未來有更突破性的技術出現,才考慮讓科技執法迴歸。

據瞭解,紅外線系統的造價較低,效率難讓人期待,而國外有些採用照相再由電腦自動數人頭方式取締,或許這在臺灣會有個資爭議,但至少證明有其他方式可行,就看政府願不願意投資。

目前被取締高乘載不符規定的案例,都是國道警察巡邏時剛好撞見的,所以每個月才只有零星1至3件,依照這種比例,講白了被抓的人就只是運氣差,大多數人見被抓的機率極低,久而久之養起來的違規風氣才需要擔憂,若哪天真的有需要實施嚴格高乘載,會有多少人甘願配合?

新冠疫情改變了臺灣人的生活習慣,尤其在交通上,自小客車變多,客運量大幅下滑,政府同樣被批評拿不出手段拯救。高乘載專用道的精神,就是鼓勵公共運輸、減少車輛對環境的衝擊,從一條車道的管理上或許可以見微知着,看政府對大衆運輸的支持,究竟是來真的還是玩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