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時代"D醫生"真的靠譜嗎?

患者查DeepSeek後質疑治療方案,結果醫生破防了。

近日,廣東一名醫學博主上網發帖稱,自己爲病人開出治療方案,對方查詢DeepSeek後反饋有問題,自己“氣得又查了一遍醫學指南”,結果發現醫學指南更新了。爲此,他無奈自嘲:感覺“天塌了”。

事實上,DeepSeek在醫療領域的應用已經不是新鮮事兒。在社交平臺上,有不少實名認證的醫生髮布了使用DeepSeek查詢治療方案的評測視頻,其中多數給出了使用DeepSeek看病比較“靠譜”的測評結果。

DeepSeek真的會取代醫生嗎?有資深醫生表示,人工智能在某些醫療領域的確表現出色,但目前看來並不能完全取代醫生的專業判斷和臨牀經驗。

去年11月,國家衛健委等三部門發佈《參考指引》,給出了84個典型應用場景。其中“智能”和“輔助”是高頻詞,“智能”體現出AI在技術層面的價值,“輔助”則強調了AI在醫療領域承擔的工具性角色。

目前,全國有近10家醫療機構已接入大模型。其中,浙江省中醫院已在兒科、婦科、血液科等多個臨牀科室的醫療場景進行試用;湖南省人民醫院將把DeepSeek融入核心業務平臺,爲臨牀決策支持、病歷質控、影像分析等關鍵環節提供支持。

不過,湖南省嚴禁互聯網醫院用AI開處方。湖南省醫療保障局就印發相關通知,明確規定,對於互聯網醫院流轉的電子處方,需要重點驗證開具處方的醫師是否有認證,嚴禁接收人工智能的自動生成處方。

AI看病,還得依賴於大量的高質量訓練數據、算法的優化程度以及臨牀驗證,在處理複雜病例、結合患者個體差異實施診斷等方面仍有侷限性。看來,這DeepSeek“老中醫”上崗還得要不少時間才行。

編輯: 李瑤

責編: 趙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