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真」 讓自己的情感發而皆中節
我在30歲到40歲時,座右銘就是兩個字─任真。
「任真」就是「讓自己真誠」。
那時,我懂得了儒家思想的關鍵就是真誠。什麼是真誠?真誠不是想到什麼就說什麼,那是缺乏修養的表現,不是真誠。
真誠,就是要像一些宋朝學者那樣,隨時保持高度的警惕。他們有個比喻很生動,像貓捉老鼠一樣全神貫注,注意到一點點動靜,就像把自己的心放在手上那樣敏感。對自己說的話,以及喜怒哀樂等情緒表現,都要努力做到「發而皆中節」,做到適度。
真誠,對自己來說,就是要讓自己的情感發而皆中節;對待別人,就是儘量不要敷衍,連表情都是。
30歲到40歲的10年正好是人生奮鬥的關鍵時期,你自身的人格特質、社會對你的瞭解與評價,都會在此期間初步成形。
如果不真誠,人活着還有什麼特別的價值?因此,人要學着做自己,同時,絕不輕易傷害別人或讓別人爲難。
讓自己真誠,在言行方面需要有高度的修養,所以,「任真」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的。
我就把它當作座右銘,一直激勵自己。10年下來,我覺得自己有了一點點成績,可以說自己是一個成年人了。
本文作者:傅佩榮
(本文摘自《讀者雜誌1月號》)
《讀者雜誌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