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極限蝸居
文/熊金金大人
圖文:審稿-蟹黃撈飯、製作-七七
封面圖:壹圖網
住房面積小,感覺自己的家就像個蝸牛殼一樣,這在中國叫“蝸居”,可你知道嗎?在日本的大都市中,幾乎人人蝸居。
打開地圖一看日本,直觀感覺就是小——日本國土面積約37.8萬平方公里,約爲中國國土的4%,但這個感覺是和中國比較的結果,其面積大致相當於雲南省,其實並不小,然而人口卻高達1.26億,密度將近雲南省的3倍!這樣一算下來,你就知道日本有多擠了!在這樣的密度下,大部分人口還集中在幾個主要的城市羣,這些大城市裡的日本人不蝸居,還能怎樣?
雖然面積上並不算小
但大部分都是山地和丘陵,平原佔比是很小的
日本大城市房價貴,很多單身的人租住的房子就是個1K或者1DK——K是Kitchen(廚房),D是Dining Room(餐廳),大概連10平方米都沒有,勉強夠一個人住!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這種1K或者1DK還真是“小戶型中的精緻典範”,哦不是,是“蝸牛殼中的精緻典範”!
1K公寓平面圖
圖:realestate.co.jp
打開門,廚房竈臺就在玄關旁邊,或者說就在玄關牆上;另一邊有個很小的衛浴間——這裡說的小,包含平面和層高兩個維度——天花板也矮,浴缸、潔面臺什麼都大約只有中國版的2/3,我剛去日本時就常在洗澡的時候磕着、絆着。
這樣子不知該不該叫廚房
圖:realestate.co.jp
衛生間示例,浴缸,淋浴間、洗臉檯和側廁所都在一個空間內。
圖:realestate.co.jp
玄關盡頭就是起居間,放一張單人牀、一個小桌子,就沒什麼空間了。不過有些1DK外面還有個陽臺,可以供你曬衣服——真是小而擠的極致。這樣的房子要多少錢呢?你別嫌小,它還不便宜——根據地理位置,租金大約是4萬日元起,就是大約2400元人民幣。實際入住時還要付禮金和押金,各在2~5萬日元不等。
4萬日元租金已經算是便宜。
圖:realestate.co.jp
有種1LDK的比這種蝸牛殼稍微好一點,L就是Living Room(起居間),也就是說這種房子至少有兩個房間,外加一個廚房,不過你也別指望能有多大。爲了節約空間,有的公寓提供的是單間出租,廚房和廁所公用,這樣的話就叫做1R。
1LDK圖:realestate.co.jp
我有個在日本生活多年的親戚,已經算日本的中產階級,在日本租了一套比較大的房子,一個月租金大約要20萬日元,面積多大呢——我目測有50多平方米,除了客廳,還有兩個臥室,但這樣的設計讓每個房間都顯得更小。是的,這就是混得不錯的中產的房子了!
還不錯的“大”房子了。
圖:realestate.co.jp
你以爲狹小的只有自家住宅嗎?呵呵,天真了,日本的公共空間也大不到哪裡去!
狹窄的公共空間
日本的街道也很窄,除了大城市中心有四車道的公路以外,大部分的公路只有單車道——日本流行小巧的汽車,也是這個原因。就寬度而言,這樣的單車道公路在中國只能算巷子,然而有趣的是,這些巷子上也少不了紅綠燈,橫穿公路是不守規矩的行爲,所以即便過一個兩三米的小巷,還得乖乖站在路邊等紅綠燈。
圖:Ned Snowman/Shutterstock
日本大部分的住宅大樓門口也就不到兩米寬,一輛自行車就能橫着擋住大門;電梯也小,只有不到中國轎廂電梯三分之二的空間,能裝五六個人就算不錯了,只有少數繁華地帶的商業大樓裝的電梯是和中國的轎廂電梯一樣的大小。
後來,我還發現日本的店鋪、寺廟等公共空間也很小,但都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典範。有的寺廟門口到大街大概就兩米的距離,就這麼點空間還能修座拱橋,讓流水從橋下流過,當時真是有種看傻眼的感覺。
龜戶天神社
圖:kuremo/Shutterstock
在中國這樣的國土面積大的地方生活慣了,總覺得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怎麼也得幾百公里,得花半天吧,可是到日本後發現,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也就花一個多小時,換兩趟地鐵就到了!甚至每天可在A城市住宿,然後到B城市上班。當年剛到日本時和朋友聊從大阪到神戶的經歷,我說:“我還以爲要花半天才能到神戶呢,怎麼換了兩趟車就到了?就像在重慶垮了個區。”已經在日本待了段時間的她笑笑,一語中的:“那是因爲空間感不一樣!”(話說回來,也有交通發達的原因)。
所以很多中國人去過了日本都會評價“壓抑”,這個壓抑應該是既來自無形的社會壓力,也來自狹小的空間格局吧。
圖:shigemi okano/Shutterstock
空間感和民族性
日本人喜歡說“民族性”這個詞,即是一個民族羣體所展現出的綜合習慣、思想、性格,那麼塑造一個羣體“民族性”的因素有哪些呢?氣候、地理、歷史、飲食?一定也有空間格局。
日本的狹窄空間也影響着這個民族的生活習慣。
先來聊一個建築空間與生活習慣相互影響的例子:日本傳統房子也是木造的,裡面的房間稱爲和室,如果你有機會置身其中就會發現,和室的層高非常矮,門楣很多都只有180公分。
和室
圖:wiki
剛結束的東京奧運中,就有不少歐美運動員抱怨奧運村房間太小,站立時被迫頭頂天花板,還把圖片放到社交平臺——其實這種吐槽由來已久,好多年前我就看到有身高190公分的俄羅斯人說在日本住旅館,腦袋會撞吊燈,淋浴時頭到了蓮蓬頭上面
網上曾有人解釋說這種木房子很矮,是因爲過去日本人身高矮,但後來有個日本人又給了我另一層解釋——他說道過去人們的坐、睡都在地板上,不常使用凳子桌子(指現代中式的圓桌、八仙桌以及各種椅子),所以不需要房間很高大。好像也很有道理。
1953年電影《東京物語》裡的生活場景
一種建築結構,也是伴隨着一種起居習慣而誕生的。現代日本人連洗澡也習慣坐着洗,不知道是否和過去的習慣有關。是的,在日本搓澡,總是坐着,先把自己身上洗乾淨了,再進浴缸泡澡放鬆。坐着洗用的凳子,也會在中間開個排水槽,我將之稱作“開檔凳”。
可以坐着搓澡
圖:icosha/Shutterstock
環境塑造習慣,習慣又影響思維。
習慣了什麼都小的日本人,很喜歡在有限的資源內把一切弄得很精緻,也漸漸形成了擅長在細節上下工夫的特質。很多日本人喜歡做迷你建築場景模型,喜歡收納與整理家居(許多收納櫃和收納發明也起源於日本),喜歡把工作流程設計到最細節並嚴格執行,甚至現代工業設計中,日本設計師也是以重視細節出名,這都跟他們的習慣“小而精”的文化有關。
日本怦然心動整理術風靡全美
圖:dq.yam.com
“關注細節”的民族性既帶來優勢,同樣也產生了侷限——日本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房地產泡沫破裂,經濟結構失衡,從“失去的十年”到現在都要變成“失去的三十年”了;當年日本經濟輝煌的時候,曾提出過“雁陣計劃”,要當亞洲的“雁頭”,而結果到了今天已經一目瞭然。經濟戰略無疑考驗着一個政府的宏觀眼光和戰略思維,這一方面,日本“民族的格局”似乎也與他們戰略的失當不無關係。
END
本內容爲作者提供,不代表環行星球立場。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請後臺聯繫。
點擊查看環行往期
這個歐洲國家爲什麼要改名
走進德國清真寺,我看到了什麼
長期徵稿
投稿郵箱globala@126.com。
(附上簡單的自我介紹)
長按關注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