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確保大數據安全?中國工程院院士沈昌祥支招:爲信息系統培育“免疫能力”

“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這是我們認識數字經濟的兩個重要維度,以前我們談信息互聯較多,現在主要談數據互聯,而大數據時代數據安全至關重要。”12月14日下午,在2021成都大數據產業生態服務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沈昌祥表示,在數字經濟時代,很多新基建背景下的萬物互聯網絡攻擊將從數字空間延伸到物理空間,對網絡安全提出嚴峻挑戰,必須要築牢網絡安全防線,構建一套主動免疫可信計算,這相當於爲網絡信息系統培育免疫能力。

“什麼是大數據?”面對現場大數據行業的企業人士,沈昌祥現場發問,在他看來,大數據是指無法用現有的軟件工具進行處理的海量複雜的數據集合,具有多源異構、非結構化、低價值度、快速處理等特點。隨即,他做了個比喻——“大數據是鑽石礦”,相當於數據廢品和垃圾收集處理,從中發掘知識和本質規律。

“隨着海量數據的進一步集中和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信息安全成爲大數據快速發展的瓶頸,大數據信息安全主要體現在網絡、系統、個人設備、供應鏈、數據等層面。”認清行業安全癥結後,問題如何破解?沈昌祥建議,要在大數據生態中構建一種新模式,讓大數據在計算的同時進行安全防護。這套被叫做“主動免疫可信計算”的模式是一種大數據在運算同時進行安全防護的新計算模式,它以密碼基因抗體實施身份識別、狀態度量、保密存儲等功能,及時識別“自己”和“非己”成分,從而破壞與排斥進入機體的有害物質,相當於爲網絡信息系統培育了免疫能力。

“這套模式可實現攻擊者進不去,竊取密碼信息看不懂,系統工作癱不成,攻擊行爲賴不掉。” 沈昌祥說。

紅星新聞記者 葉燕 宋嘉問

編輯 陳怡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