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八大抓手保持“雙碳”定力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趙子健 實習生 莫予滴 北京報道

“目前,中國面臨的‘雙碳’困難主要是減排幅度大、轉型任務重、時間窗口緊,但是中國要保持戰略定力,通過技術進步和發展轉型,實現高質量的碳達峰和如期的碳中和。”

9月3日下午,由北京國際經濟管理技術促進會、華軟資本管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世界貿易網點聯盟共同主辦的“中國國際經濟管理技術論壇”在2022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上召開。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中國碳中和50人論壇主席杜祥琬在論壇上指出,實現“雙碳”目標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其中需要深度的管理創新、科技創新、金融的支持和企業的參與,而且政策性很強,既要防止一刀切、簡單化,又要防止轉型不力代表落後和無效投資,才能深刻地推動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的變革和進步。

杜祥琬接着提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八大戰略,分別是節約提效優先戰略、能源安全戰略、非化石能源替代戰略、再電氣化戰略、資源循環利用戰略、固碳戰略、數字化戰略、國際合作戰略。同時,杜祥琬指出實現“雙碳”路徑上的“八大抓手”。

一是優化產業結構,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數字化、綠色化協同發展,完善產業的空間結構的佈局。

二是打造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堅持節能和提效雙輪驅動,同時推動單位GDP能耗和碳排放下降,安全平穩地向非化石能源爲主體轉變。

杜祥琬指出,從2035年到2060年,推進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的協調融合發展,化石能源要梯次達峰。煤炭首先在2025年左右達峰,石油、天然氣依次爲2030年和2035年。同時,石油穩步減量,主要用於化工原料,氫能在難減排領域逐漸實現規模化應用。

三是發展以新能源爲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穩妥實現電力行業淨零排放。目前,電力行業提出在2028年達峰,2030年非化石能源達到51%,到2060年實現以電力發電爲主。能源系統要將“同時實現安全可靠、經濟可行、綠色低碳”的 “不可能三角”變成“可能三角”,才能真正實現高質量的能源系統。

四是通過產能控制、工藝升級、能效提升和能源替代等方面來實現工業部門碳達峰,而且首先要把重點放在鋼鐵、水泥等產能已經飽和的行業。

五是在交通領域創新替代燃料,優化能效結構。當前汽車可以逐步電動化,但航空方面還要繼續開發可持續的航空燃料,如氫燃料電池等。

六是在建築方面實現電氣化。建築除了節能以外,要避免大拆大建,重點發展光伏、儲能、直流、柔性用電。

七是多措並舉發展碳匯和、碳移除技術來實現碳中和,如林業碳匯、CCUS等。

第八,加快構建降碳減污一體謀劃。大氣污染和碳排放是不同的概念,卻又同根同源,應該一體謀劃、共同推進,健全減污降碳統籌融合發展的戰略。此外,還要完善中國的碳交易制度。

杜祥琬最後強調,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必須有強大的創新能力。碳中和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但不是終點。人類要繼續發展,就要靠未來的創新能源支撐,最後實現生態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