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因應全球減碳情勢?

去年12月初由German watch、New Climate Institute及Climate Action Network聯合公佈的「2021年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CPI 2021),我國在涵蓋全球溫室氣體排放90%的61個國家中表現倒數第五,排名第57名,此項評比讓國人反思臺灣的碳排放政策和執行是否出了問題?對產業會造成何種影響

歐盟去年提出了一連串氣候變遷相關的政策;2020年3月更提案將2050年溫室氣體淨排放量零的目標正式納入「歐洲氣候法」中;歐盟部長理事會同年4月15日通過「建立促進永續投資框架規則」,建立一套共通性分類系統,以區分出具有環境永續性的經濟活動,被認定爲非環境永續性的經濟活動將逐漸被淘汰。

除了美國及歐盟的積極減碳趨勢外,去年下半年日本韓國亦陸續宣示2050年碳中和目標,連最大排碳國中國也宣佈了2060年碳中和目標。

美國在川普任內退出巴黎氣候協定,但是蘋果谷歌歐美大廠持續要求供應商加入「再生能源倡議組織」的「RE100」計劃,在2050年前達到全數使用再生能源的目標。我國包括臺積電等主要供應鏈廠商積極響應

臺積電近年持續採購綠電,去年7月更籤下全球最大,長達20年920 MW容量風電購買合約,更承諾於2050年底之前,全球各據點將百分百使用再生能源。亞馬遜則將下一階段的目標重點放在2040年實現零淨碳排放上。微軟正在努力實現2030年達到碳排放轉負的目標。此外,目前全球專業管理資產中納入ESG因素的投資佔比已超過25%,顯示企業對氣候變遷風險因應與管理越來越受到投資人重視。

面對國際日趨嚴格的減碳作爲及貿易管制措施,除抓住趨勢及機會積極投入綠能發展外,政府及企業應更注意國際減碳情勢發展展開因應,建議相關單位可提早佈局,減輕未來可能之貿易及產業衝擊

一、積極研議歐盟及美國可能實施之碳稅及碳邊境措施對我國之影響及因應方法。若評估需導入碳稅或邊境碳稅,除評估產業衝擊外,亦應加強與歐美相關單位之溝通,並考慮與歐美未來可能課徵方式一致性。二、加速降低電力結構化石燃料發電比重。三、規劃導入溫管法中原訂納入長期作法總量管制與交易制度。四、與可能受衝擊業者溝通,建立全產業減碳作爲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