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接突堤效應明顯漂沙嚴重 環團憂藻礁未來岌岌可危

臺灣生態學會理事蔡嘉陽今年一月十七日,搭機經過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上空時,清楚拍下三接工程漂沙嚴重,突堤效應明顯,憂心當地藻礁生態會受到影響。圖/蔡嘉陽提供

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工程是否影響當地生態備受關注,臺灣生態學會理事蔡嘉陽今年一月十七日,搭機經過三接上空,意外發現三接工程漂沙嚴重,突堤效應明顯,未來藻礁岌岌可危。學者憂心,部分工程也將會被漂沙淹沒。蔡嘉陽直言,當初三接就不應該蓋在那裡,現在的結果,印證了環團當時的憂心。

海堤阻隔 ㄇ字型區域漸積沙

中油則是強調,大潭沿岸在東北季風季節經常出現漂沙現象,三接施工前就存在,屬自然現象,與三接工程無關。但對於中油的說法,環團並不埋單,直言那裡唯一不自然的就是施工與突堤,海堤阻隔成了「ㄇ字型」,現在漂沙慢慢累積,幾十年後,還會跟原本自然現象一樣嗎?

根據一月十七日拍下的三接空拍圖,只見三接工程沿岸漂沙情況嚴重,甚至有堆積現象。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陳昭倫表示,這張照片告訴外界,三接蓋下去後,破壞原本的平衡,突堤效應造成明顯漂沙被改變,預測這區域未來應該會被埋掉。

蔡嘉陽表示,該區域有洋流行經,還有東北季風來襲,確實以前就有漂沙的狀況,只是過去都是「沙來沙往的」,如今因三接工程,海堤阻隔成了「ㄇ字型」,變了一個凹的區域,漂沙慢慢累積,幾十年後,這些不自然現象造成的結果,還會跟現在的自然現象一樣嗎?

蔡嘉陽強調,中油所說的自然現象,只是這幾年的觀察而已,但今天做三接工程,不是一、兩年或三、五年;可能是卅、五十年就會影響到整個藻礁生態環境。

蔡嘉陽說,臺灣很多重大開發,都只看到眼前,口口聲聲說愛臺灣,卻沒有永續觀點,反而製造下一代的問題,環境變遷若沒有大尺度的時空觀點,論述沒有任何意義。

對於環團質疑三接工程導致當地漂沙嚴重,中油以Google Earth的衛星截圖,反駁大潭沿岸在東北季風季節常出現漂沙現象,在三接施工前就存在。圖/中油提供

封閉環境 潘忠政:藻礁質變

「感覺整個都淹沒了。」珍愛藻礁公投領銜人潘忠政表示,沙流很明顯集中在海邊,棧橋有些空隙,沙就沿着空隙暗流流進去,大概就堆積在那裡,未來就愈堆愈多,冬天每年都有東北季風,未來船隻還能進出嗎?尤其三接工程未來還要往外蓋,擔心屆時成爲一個封閉的環境,會讓藻礁整個質變,又或是被珊瑚礁類取代,非常可惜。

中油則以Google Earth上的衛星截圖,指在三接尚未施工前、二○一七年一月,大潭沿岸也出現漂沙,幾乎年年如此。中油發言人執行長林珂如表示,三接工程進行至今,委託顧問公司持續監測大潭沿岸漂沙情況,且是以高解析度影像進行地形地貌攝影監測,判斷當地漂沙是自然現象,會隨着當地風向海象而改變。

派員瞭解 環境部:促提對策

中油表示,根據中油對大潭漂沙的長期監測結果,發現只要在秋冬的季節,東北季風帶動沿岸海流常會自北側的白玉地區帶來大量漂沙,並穿過海流通透的棧橋至大潭沿岸,甚至夏天台風過境後也會出現漂沙,所以漂沙現象跟三接工程無關。

監督環評結果與執行的環境部環管署說,會先派員到當地瞭解現況,必要時會請開發單位說明,並提出因應對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