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半虧掉150億,曠視科技要靠吉利系“續命”
作者 | 謝春生
編輯 | 蘇淮
三年半虧掉近150億元后,曠視科技(下稱“曠視”)終究還是沒能等來期盼已久的上市時刻。
12月3日,源媒匯查詢上交所官網發現,昔日AI四小龍之一的曠視,IPO狀態已顯示爲“終止註冊”。此次IPO終止,是曠視及其主承銷商中信證券主動要求撤回科創板上市註冊申請,原因是“基於對技術趨勢、行業環境和自身戰略選擇的全面考量”。
這意味着,自2019年衝刺港股到2021年轉戰科創板,曠視爲期5年的衝刺上市之旅宣告結束。
圖片來源:上交所官網
回望過去三年多的科創板IPO之路,曠視走的相當坎坷。先是創始人印奇遭司機敲詐勒索300萬元未遂,之後技術核心孫劍博士因突發疾病去世,加之業績連年虧損,可謂連遭重錘。
源媒匯注意到,自2021年9月30日在科創板提交註冊後,三年間曠視多番更新財務資料,卻始終沒能盼來好消息。
今年11月11日,印奇突然獲得新任命,被選舉爲A股上市公司力帆科技董事長。約半個多月後,曠視從科創板撤回上市申請。此舉也被外界視爲“曲線救國”,欲通過押注智駕業務提高曠視的“造血”能力。
如今,市場風雲變幻,不管是AI還是機器人市場,都早已換了一番天地。昔日資本寵兒曠視,該如何應對?
01
三年半累計虧掉近150億元
曠視的誕生,恰好趕上全民創業熱潮。
2013年1月30日,註冊地選擇開曼羣島、辦公地點卻放在北京海淀的曠視問世,印奇、唐文斌、楊沐爲公司實際控制人。
據招股書顯示,印奇、唐文斌、楊沐三人是清華大學師兄弟,均畢業於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實驗班(“姚班”),是名副其實的天才少年。曠視成立後,三人分工明確:印出任執行董事、董事會主席及首席執行官;唐任執行董事和首席技術官;楊則擔任執行董事和資深副總裁。
從業務層面來看,曠視是一家聚焦物聯網場景的人工智能公司,爲消費物聯網、城市物聯網、供應鏈物聯網等核心場景提供行業解決方案,以此謀求商業化落地。
豪華創業班底加上時髦的人工智能前沿創業項目,自然不乏資本垂青。2013至2019年,曠視完成多輪融資,融資金額合計近90億元,其中不乏阿里巴巴、螞蟻集團等知名機構。
圖片來源:曠視招股書
招股書顯示,螞蟻集團及阿里巴巴分別通過旗下子公司API(Hong Kong)Investment Limited 和Taobao China Holding Limited ,間接持有曠視15.08%、14.33%股份,是第一大、第二大股東。
而印奇、唐文斌、楊沐分別控股的Gaga and Inch’s、Opxitan Holdings、Youmu Holdings,雖然持股比例僅爲8.21%、5.9%、2.72%,遠不及螞蟻集團和阿里巴巴,但由於曠視採用同股不同權的AB股架構,加之三人簽署《一致行動協議》,所以公司實際控股權還是牢牢掌握在創始團隊手中。
圖片來源:曠視招股書
出道即巔峰的曠視,2019年首度向港交所發起上市衝刺。彼時的招股書顯示,2016至2018年,曠視營收年複合增長率達358.5%。
營收走高的同時,虧損卻在持續拉大。wind數據顯示,2016至2018年,曠視淨利潤虧損合計約45億元。
虧損疊加其他外部環境等因素,曠視首次IPO衝擊失利,之後由港交所轉戰科創板。只是,多年來曠視旗下部分業務雖已找到具體的規模化落地應用場景,但仍舊未能化解虧損難題。
2018至2021年上半年(下稱“報告期”),曠視分別實現營收8.54億元、12.6億元、13.91億元、6.7億元;淨利潤-28億元、-66.43億元、-33.26億元、-18.65億元,累計虧損146.34億元。截至2021年6月末,曠視累計未彌補虧損爲165.96億元。
此外,天眼查顯示,報告期內,曠視負債率分別高達208.54%、253.18%、318.37%、383.43%,且呈逐年走高態勢。
圖片來源:曠視招股書
02
新業務“生不逢時”
營收連年走高,虧損卻遲遲未見扭轉,不免令外界疑惑,是曠視選擇的賽道出現問題,還是商業模式有問題?
要想解開個中謎團,或許還得從曠視的新業務說起。
前文已提及,曠視的業務主要分爲消費物聯網解決方案、城市物聯網解決方案、供應鏈物聯網解決方案三大板塊。
從增長情況來看,2018至2020年,曠視城市物聯網解決方案業務營收從5.43億元增至9.15億元,相應收入佔比從63.56%提升至65.82%;消費物聯網解決方案業務營收從2.65億元降至2.57億元,相應收入佔比從31.03%降至18.47%。
作爲新業務的供應鏈物聯網解決方案,營收則從2018年的0.46億元漲至2.19億元,相應收入佔比從5.4%提升至15.71%。
圖片來源:曠視招股書
表面上看,新業務的發展勢頭相對順利,並有望取代排在第二的消費物聯網解決方案業務,成爲增量黑馬。
招股書顯示,曠視的供應鏈物聯網解決方案,是以AI技術賦能操作系統、機器人與自動化裝備,幫助物流企業和製造企業實現倉庫、工廠的數字化、智能化升級,提高供應鏈效率。
簡單理解就是,曠視既自研AMR機器人、SLAM導航智能無人叉車、人工智能堆垛機、穿梭車等移動機器人產品,也集成第三方硬件等多款智慧物流硬件,爲企業提供各類智慧倉儲等解決方案。
以托盤四向穿梭車爲例,這是一個典型的極度分散且高度依賴下游集成商的行業。
“穿梭車的應用場景還是比較豐富的,我們做了100多個行業,其中95%以上的項目訂單,我們都是與集成商籤的。”就穿梭車應用場景和獲取訂單渠道問題,哥倫布智能聯合創始人胡公婁對源媒匯說道。
同時,胡公婁還表示,“我們是產品型的公司,我們的服務對象是集成商,集成商再去服務終端客戶。”
依靠下游集成商獲取終端訂單,在穿梭車行業乃至是整個機器人領域,都是相對常見的做法。於是,便出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上游玩家還在依靠融資續命,中游集成商已經陸續跑出多家上市企業,如倉儲物流集成商蘭劍智能、井鬆智能等。
關於曠視及旗下子公司曠視機器人在穿梭車領域的角色定位,一位業內人士對源媒匯表示,“他們啥都算”。既做穿梭車產品,也做着集成商生意。
這本該是一門好生意,奈何卻沒趕上好時候。
近日,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GGII)發佈《2024托盤四向穿梭車產業發展藍皮書》數據顯示,2017至2023年,中國托盤四向穿梭車市場銷量的年均複合增長率高達40.11%。
儘管穿梭車銷量增速可觀,可回到市場規模上,受宏觀環境變化和市場價格競爭的日趨影響,其增速大不如前者,已有明顯放緩趨勢。GGII統計,2021年中國四向穿梭車市場規模爲8.23億元,同比增長高達49.16%;然而到2022年,同比增速卻暴跌至3.93%;到2023年,同比增長僅有1.66%。
GGII預計,2024年托盤四向穿梭車市場規模將有所下滑,預計同比下滑3.9%。
或許是洞悉到新業務難以扛起盈利大旗,曠視又瞄上“智駕”生意。
03
有意切入智駕賽道
11月11日,力帆科技(下稱“力帆)”發佈公告稱,印奇當選爲公司第六屆董事會董事長。
圖片來源:力帆科技公告
源媒匯注意到,在上述公告發出前四個月,由印奇擔任法人的重慶江河順遂企業管理有限公司(下稱“江河順遂”)成立。通過天眼查股權穿透顯示,江河順遂由海南江河安瀾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下稱“江河安瀾”)持股100%,而江河安瀾背後也站着印奇,其直接持股20%。
剛成立不久的江河順遂,便接盤吉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轉讓重慶江河匯企業管理有限責任公司(下稱“江河匯”)100% 股權,轉讓價款合計爲24.3億元。其中,江河匯持有力帆9億股股份,持股比例爲19.91%,而江河順遂也間接成爲力帆第二大股東。
綜上,接手力帆科技或許並非是印奇的“衝動”之舉,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結果。
資料顯示,力帆是一家以新能源產業爲戰略發展方向,集汽車、摩托車和發動機、通機的研發、生產、銷售爲一體的企業。同時,該公司還是吉利系的一員。
對於印奇加入力帆,外界多有議論,認爲此舉是爲曠視進軍智能汽車領域及押注智駕賽道鋪路。綜合多家媒體報道,早在2021年初曠視便已佈局智能汽車業務,並基於計算機視覺上的技術優勢,切入到類似於特斯拉的以視覺爲主的技術路線。
同時,曠視還在傳感器、攝像頭、面板機、物流機器人等領域,建立了一套相對完整的硬件產品體系,積累了豐富的量產經驗。這也爲曠視押注智能汽車賽道奠定基礎。
一直以來,業內就有不少觀點認爲,智能汽車是AI大模型最大的交互應用場景。而10月29日,曠視太乙大模型正式通過《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備案。
曠視方面也曾向媒體表示,“曠視進入到智能汽車行業,是公司軟硬件一體化戰略的延伸”。
換言之,曠視或早已有意切入智能汽車賽道。
在急需提升造血能力和講述新市場故事的情勢下,曠視覬覦智駕業務並不難理解。首先是政策層面利好,其次是市場規模增長迅速。
《2024-2029全球及中國自動駕駛行業深度研究報告》顯示,中國自動駕駛市場規模,由2018年的893億元增至2023年的3301億元。此外,中商產業研究院分析師預測,2024年中國自動駕駛市場規模將達3832億元。
只是,從當下市場來看,智駕賽道強者衆多,例如特斯拉、小鵬、理想、蔚來、百度等均虎視眈眈。除此之外,智駕也是一個大量燒錢的行業。
如此一來,曠視能否扭虧爲盈,以及能否在新賽道站穩腳跟,尚未可知。
針對撤回科創板IPO、創始人入主力帆是否有意佈局智駕業務以及業績虧損等問題,源媒匯向曠視發去問詢郵件,截至發稿未獲回覆。
部分圖片引用網絡 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