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缺助攻大「航」情 謝金河:最強促動力是它

缺船缺櫃缺工助長貨櫃航運運價,促成了航運股的大行情。圖爲陽明「登明輪」。(圖/中時資料照)

缺船、缺櫃、缺工助長了貨櫃航運的運價,促成了航運股的大行情,二十八日,臺股有九檔上市、兩檔上櫃航運股漲停,這個榮景是過去十幾年來航運股所僅見,這其中最大促動力是陽明海運

因爲股價大漲受到警示,陽明海運自結十一月淨利高達二七.○五億元,EPS○.九二元,這個數字跟二○年第三季的二七.三六億元旗鼓相當,也就是說,陽明現在賺一個月等於是第三季的總和,這個驚爆的業績大成長訊號,促動了股價漲勢,也讓長榮萬海齊聲大漲,陽明連續跳空拉出兩根漲停板,二十九日寫下二七.九元高價,長榮也漲到四○.四元,萬海也創下五七.七元新高價,這個貨櫃航運的景氣,會把貨櫃航運股帶向何處?值得深入探討。

貨櫃運價飆升的六個主因

記得九月下旬,我在FB上撰文指出貨櫃航運運價飆升,有六個主因,一是歐美經濟解封后的補貨潮;二是出口樞紐貨櫃短缺;三是空運能力受限;四是防疫商品及個人防護配備需求大增,這次單是載送疫苗的貨櫃可能必須動用七四七飛機八千架次;五是船員因隔離措施,長時間未能下船,難以替補;六是貿易戰疫情衝擊,船公司結束營業,有的把舊船拿去拆解造成的短缺。這六大因素齊聚,引發了十年來空前難得一見的超大行情,陽明更是見證貨櫃航運最谷底,受到衝擊最巨大的貨櫃航運公司

盧峰海掌理陽明的時代,二○一五年虧損七七.二二億元,EPS是負二.五七元,二○一六年更慘烈,虧損一四九.一二億元,一股虧損四.九六元,那兩年長榮也出現虧損,一五年虧四四.○八億,一六年虧損六六.○八億,萬海則保持獲利。陽明經營績效不彰,蔡政府執政後,起用出身長榮的謝志堅出任董事長,力圖扭轉困局,貨櫃科班出身的謝志堅力挽狂瀾,但陽明在一八、一九年仍虧損,兩年虧損逾一○九億元,每股淨值一度跌到五.二六元。

爲了挽救經營危機,二○一七年進行一次大減資,股本三○○.四四億元,一次打掉一六○.○五億元,減資幅度達五三.二七%,再進行九一.九一億增資,那一年政府相關單位大力爲陽明護盤國發會的國安基金持有九二萬張陽明,臺灣港務公司也持有二一萬張陽明股票,現在陽明三大股東,一是交通部持有十七.八三%,行政院國發會持有十七.五四%,臺灣港務公司十一.八八%,交通部有四六.七萬張,國發基金有四六萬張,港務公司有三一.一萬張,臺船有四一八九○張,當初在陽明陷入最低潮,參與增資的大股東,如今都成了大贏家

陽明、長榮成長空間可觀

這個貨櫃航運的傳奇實在變化真大,今年三月疫情直撲而來的時候,陽明股價最慘跌到四.七二元,長榮也跌到八.九元,萬海也跌到十一.八五元,這次景氣快速翻升而上,法人都在估二○二一年三家貨櫃航運股的獲利,像長榮元月營收仍可創新高,美國線長約五月換約再漲一○○美元,以長榮第三季淨利八一.八五億元,EPS一.七元來估算,法人估長榮明年EPS七.七元,陽明也可達七.五元,陽明船舶九二艘,自有船舶四四艘,租賃四八艘,二○二一年有十艘新船;長榮第六、第七艘一.二萬TEU新船交付營運,看起來都會續創佳績

如果回來看十年前二○一○年的貨櫃船盛況,那年長榮資本額三一二.四八億,營收一七○.二六億元,淨利一五一.六五億,EPS四.八五元,二○二○年營收可能逾二○○○億,淨利上看二○○億;而陽明在二○一○年淨利一一七.八八億元,EPS四.六元,那年股價最高漲到三○.九五元,長榮漲到二一.五元,這次目標價可能更高,這次景氣帶來的產業成長空間,可能比十年前更可觀。

貨櫃航運股看起來長線基本面問題不大,但技術面的乖離,隨着股價急漲,乖離也會愈來愈大,震盪也會加劇,短線進出很容易套牢,不妨以波段操作,以靜制動,這個時候基本面強度會成爲帶動股價最重要的推力,很多散裝航運股隨着大漲,如果基本面跟不上,容易拉回,而低價股也會伺機而上,像正德這幾年每年EPS至少有○.五元以上,股價十元以下有投資價值,股價有挑戰十五元的機會。空運業務大好,華航股價比長榮航表現出色,是因爲貨機比長榮多,二○二○年航空攬貨業景況非常好,中菲行前三季EPS六.六八元,臺驊三.○一元,捷迅)是五.○五元,從第四季的盛況來看,捷迅第四季前兩個月營收六.五九億,第四季營收可望超過十億,EPS全年可能在七元以上,如果反應十五倍PE,股價有挑戰百元潛力。(全文未完)

全文及圖表請見《先探投資週刊2124期精彩當期內文轉載》

《先探投資週刊21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