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古道:沿着縴夫與詩人的足跡

如果說一個古代的旅人,行到三峽,情不自禁地吟出一句詩,那或許是杜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長江是黃金水道、出川的走廊,舟船是主要載體。三峽一帶水流湍急,江道切嶺成峽、穿谷成沱逆水而上非靠人力拉縴不可。自從三峽有船通行後,峽江邊就有纖道縴夫走的道)貫通。緩灘道路還好走,到了瞿塘峽——被比喻爲“鬼門關”的夔門後,長江浪急、風大、灘險,兩岸都是懸崖,就只能在峭壁鑿孔開道了,這或許便是三峽古道的由來。

遺存的三峽古道。丁海笑 圖。本文爲作者丁海笑爲 澎湃新聞 | 私家地理 欄目特約撰稿,謝絕轉載。

三峽古道不能單單說是纖道,而是由不同時期、不同用途的古道共同組成的複雜交通系統。由於峽江古道的複雜,按通行功能,可把三峽古道分爲:纖道、驛道、人行道。

按修建時的結構特點,三峽古道又分爲:砭道、槽道、棧道。通俗地說,砭道就是山路;槽道是在臨江絕壁上挖出的隧道,有時,也將槽道同稱爲“棧道”;棧道是在懸壁上鑿孔架木修成的懸空道路。

三峽古道最經典的一段古道,是瞿塘峽古道(峽路),由砭道、槽道、棧道共同組成。瞿塘峽兩岸的斷崖峭壁高數百丈,窄處峽寬不及百米。在北岸的絕壁上,有一道人工開鑿的瞿塘峽古道。

其中,草堂河至狀元堆的那一段,長約九公里。巖壁上,並沒有鑿孔、插木爲樑的痕跡,而是在懸崖中硬生生挖出一條“凹”形的槽道來,遠望如刀削。在地勢稍緩的坡處,再開鑿砭道或以石壘砌道路,高出江面數十米。路面平直寬敞,能通行八人大轎。據可考的文字記錄,該棧道是清代同治至光緒年間開通的。棧道修築後,當長江水漲封峽不能行船時,行人往來山路,肩挑揹負,絡繹稱便……而隨着三峽水庫蓄水,古棧道已部分沒入水中。

瞿塘峽全景

除了“峽路”,有學者認爲,孟良梯、偷水孔(已完全淹沒)、上天梯也是瞿塘峽古道的一部分。在瞿塘峽“粉壁牆”東邊的絕壁上,鑿有許多方形石孔,自下而上呈“Z”字形排列,一直到高不可攀的山腰。這列石孔,被人們稱爲“孟良梯”,據推斷,這也是一段宋元時期未竣工的棧道。

民間相傳,楊家將中的大將孟良爲取回被奸臣所害的楊繼業的屍骨斂葬,趁着夜色,在此絕壁上開鑿石孔,攀援而上。不料石孔才鑿到山腰,便被山間和尚發現,和尚假裝雞叫,使孟良誤以爲天色將明而折返,故孟良梯只修到一半。翌日孟良發現真相,將那個和尚倒吊在崖前石壁上。由此,孟良梯的頂端也多了一塊名叫“倒吊和尚”的石頭。

其實,據孟良梯起點孔側石刻“宋開慶元帥臣”推斷,這一棧道是南宋末年,抗元將領爲加強瞿塘關的守衛和攻擊能力,由當時的駐軍首腦、夔州路元帥蒲擇之呂文德指揮營造的。其確切時間是南宋理宗開慶元年,即公元1259年。

徒步新三峽古道

在三峽水庫蓄水前,中國一度盛行三峽徒步熱。這條被稱爲“中國十大經典徒步線路”之一的“徒步三峽”,也因爲古道的部分沉入水底,被逐漸冷落。除了並不與原來的古道重合的野徑外,徒步三峽古道變得需要戶外攀登,因此無法向普通旅行者敞開大門。

瞿塘峽與新三峽棧道

赤甲樓與新三峽棧道

2017年,奉節在白帝城通往三峽之巔(今赤甲山,《蜀川勝概圖》上爲白鹽山)的路上,修了一條全長10.5公里的步行棧道。棧道由兩部分組成。從白帝城景區赤甲樓東側到拗口路段,被稱爲“詩意棧道”,全長1650米,設有四個觀景臺,能夠從不同角度看到瞿塘峽、丹青峽和犀牛望月。從拗口到三峽之巔山頂這一路段,被稱爲“步道”,需要較長時間攀登,途中會經過整修過的“危石鳥道”。

另外,奉節在赤甲樓東側正在沿江新修一條“懷古棧道”,棧道平均海拔184米(175米是三峽工程目標蓄水高度),將沿着淹在水底的舊棧道的路線,仿造原來的面貌,以架空的形式展現出來。

徒步往返三峽之巔,最好預留一天的時間,乘坐渡船前往。渡輪碼頭的起點設在白帝城島的遠端,旅遊者可購買景區門票由風雨廊橋進入白帝,之後乘船抵達古象館(古象館展出的是1990年在當地發掘的夔門古象),步行至猴區和三峽之巔。渡輪碼頭開放時間是8:30至17:30,建議旅行者在乘船前先查好末班渡輪的班次。

從古象館出來後,經過一段不長的石階,便能看見赤甲樓。從這裡徒步至三峽之巔,單程需要4-6小時,往返10小時,沿途有多處觀景臺可從不同視角觀看瞿塘峽。這裡有令人驚豔的江景,還會路過一段貼着懸壁的步遊道,有種凌空漫步的感覺。這段步道被稱作“危石鳥道”,原詩取自唐代詩人劉長卿詩中的一句“危石才通鳥道,空山更有人家。”當年康熙帝欣賞夔州人傅作楫的學識,特御筆改書劉長卿六言詩條幅,賜傅作楫,其詩曰:“危石才通鳥道,青山更有人家。桃園意在深處,澗水浮來落花。”從而與奉節發生聯繫,這塊《康熙皇帝六言詩碑》,如今也在白帝城中。

當然,如果不想全程徒步,就用不着購買白帝城門票了。自駕從滬蓉高速草堂出口自駕17公里,可到山腰的觀景平臺,和山頂海拔1388米的三峽之巔俯瞰瞿塘峽。但上山路爲砂石路,路面狹窄,須有山路駕駛經驗。

危石鳥道

三峽古道與夔州詩

重走古道的意義,或許並不只是單純爲了懷古或尋回逝去的風景。遊白帝城,走三峽古道,登上三峽之巔,這個過程也是對夔州詩詞文化的一次巡禮。

公元759年,李白三過夔州(今重慶奉節)時,正逢人生際遇轉變,在一個朝霞滿天的清晨,李白登舟江陵,過夔門時寫下了:“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而李白的靈感源泉是酈道元筆下的三峽——“朝發白帝,暮到江陵。”七年後,杜甫到達夔州,兩年作詩462首,在767年的一個秋日,杜甫登上白帝城附近的山,寫下了膾炙人口的《登高》。公元812年,白居易看到瞿塘峽的夜色,寫道:“瞿塘峽口水煙低,白帝城頭月向西。”

赤甲樓

瞿塘峽朝雲暮雨,春夏秋冬的姿態不一,曙光、夜色、雲霧、晚霞、紅葉、赤壁,斑斕的色彩呈現出多樣的峽江之美。千百年來,無數詩人在此留下浩瀚詩篇,皆因爲這裡的山河既有“西控巴蜀收萬壑,東連荊楚壓羣山”的雄偉畫卷,又有“高江急峽雷霆鬥,古木蒼藤日月昏”的氣勢磅礴。

杜甫在《夔州歌十絕句》中寫道:“赤甲白鹽俱刺天,閭閻繚繞接山巔”。有人考證說,這個“白鹽”,就指的是海拔1388米的三峽之巔。詩人陸游也有對赤甲白鹽的描述——“白鹽赤甲天下雄,拔地突兀摩蒼穹”、“兩山對崔嵬,勢如塞乾坤,峭壁空仰視,欲上不可捫。”可見,三峽之巔不僅是一處自然景觀,也是夔州詩歌中的一個重要的元素和特徵。

或學李白登舟,或效杜甫登高,或徒三峽古道,你的每一步都似乎受到了詩人的感召。不妨也浪漫一番,難見此山川,又何必在乎遠遊的寂寞呢?

登上三峽之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