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故事丨孫正義的AI野望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駱軼琪 廣州報道

“未來十年內,AI終將達成萬倍(ten thousand times)於人類的智慧水平。”2024年,軟銀集團總裁兼CEO孫正義(Masayoshi Son)在多個公開場合表達對ASI(Artificial Super Intelligence,超級人工智能)的未來構想。

也就是在這前後,軟銀圍繞AI領域的佈局正明顯加速。

2024年,軟銀集團接連宣佈投資AI創企Perplexity AI,領投人形機器人初創公司Skild AI,與美國Tempus AI成立醫療合資公司,收購英國AI芯片獨角獸Graphcore。

2025年,軟銀逐漸深化與OpenAI的合作。3月下旬,其再度對AI芯片領域出手,宣佈以65億美元(摺合人民幣約470億元)收購美國芯片設計公司Ampere。

加上此前已經成爲Arm大股東,軟銀在AI芯片基礎設施方面的投資正在逐步完善。

六年前,軟銀將持有的英偉達全部股權清倉離場,錯失了此後英偉達衝刺萬億美元市值的爆發性增長機會。在如今AI浪潮下,軟銀看起來正捲土重來,甚至顯示出挑戰英偉達地位的野心。

“你們可能不知道,在某一個時間點,Masa(孫正義)曾經是英偉達最大的股東。”2024年11月,在日本的一場人工智能峰會上,英偉達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黃仁勳面向聽衆說完這句話後,與孫正義作“抱頭痛哭”狀,“沒事,我們可以一起哭。”他笑稱。

(會議現場,圖源:英偉達官網)

這被視爲軟銀的一次深刻錯過,孫正義也公開表達過遺憾。

2017年,軟銀從公開市場購入英偉達股票,持股佔比一度接近5%,成爲後者最大股東之一,但在2019年就將股權拋售,錯失了英偉達走向巔峰的發展階段。

但孫正義對AI芯片的投資熱情正漸趨熱烈。2024年10月的一次公開訪談中,他斷言,“英偉達被低估(undervalued)了。”

最近兩年,軟銀集團正合縱連橫,投資AI芯片和相關基礎設施產業,爲實現其ASI構想而運作,或許也在尋求彌補過去的缺憾。

孫正義甚至凝練出一套研判邏輯:爲了實現人類進化,推進超級人工智能發展。同時他斷言:預計2035年將實現超級人工智能(ASI)。

孫正義強調的ASI與大衆通常談論的AGI(通用人工智能)不同,後者是能處理多項任務的通用智能,可以表現出類似人類的靈活性,因此並不會對人類社會既有規則帶來較大改變;但ASI將遠超過人類智能,其出現將意味着人類歷史的轉折點,ASI驅動的智能機器人將代表人類執行各種物理任務。

根據軟銀集團規劃,部署ASI主要包括四個維度:AI芯片、AI數據中心、AI機器人、能源。顯然,其中核心基礎設施就是AI芯片。

“Arm將爲ASI提供基礎技術。”孫正義指出,儘管Arm很偉大,但沒有一家公司能夠獨自實現ASI。軟銀集團的所有成員都將齊心協力實現這一目標。

這從側面解釋了軟銀正逐漸加碼對AI芯片領域公司的收購動作:先有入股Arm,後有收購Graphcore和Ampere,軟銀的AI芯片局正逐漸露出水面。

TechInsights人工智能技術總監Anand Joshi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軟銀旨在成爲全球通用人工智能(AGI)領域的領導者,其近期的一系列投資動作正是這一野心的印證。

“要充分發揮AGI應用的潛力,需要完整的基礎設施,涵蓋芯片、IP、服務器、CPU、AI加速器等。”他進一步分析道,軟銀在佈局AI半導體領域時,始終着眼於更宏大的願景,三者在這幅藍圖中形成了完美互補——Arm爲其提供數據中心級的處理器IP;Ampere基於這些IP打造數據中心專用芯片;Graphcore則專注於數據中心AI加速器芯片研發。

至於三者之間如何形成業務協同,Anand Joshi對記者指出,“目前尚不清楚三家公司之間是計劃將既有產品進行融合還是將推出新的解決方案,不過這三家公司的組合已具備構建完整AI應用基礎設施的潛力。”

通過這種垂直整合,OpenAI能夠提供在此專屬架構上優化運行的模型,從而實現全球領先的模型性能表現。“企業級客戶將通過API調用的方式購買這些AI服務器能力,按次計費的模式極有可能爲其創造鉅額利潤。”他補充道。

正因爲軟銀通過投資、收購的方式構建AI核心芯片生態,一種觀點認爲,軟銀正計劃打造一個英偉達的潛在競爭對手。

但在目前階段,這還只是一種願景。一方面,英偉達基於十餘年在CUDA等軟件生態方面的持續佈局,構建了強悍的護城河,至今在AI訓練方面,英偉達GPU芯片依然是行業首選,這種生態優勢,令其在AI推理側也構成一定競爭壁壘;另一方面,市場戲稱的“反英偉達聯盟”正加速成長,典型案例就是雲服務廠商通過與ASIC芯片設計公司合作的方式快速迭代自研AI推理芯片,博通和Marvell(美滿電子)就是重要受益者。

面對既有競爭環境,新進入者要快速取得突破並不容易,何況在被軟銀收購時,Graphcore和Ampere均面臨較大財務難題,這意味着兩家公司的商業化能力尚待完善。

根據軟銀披露,Ampere在2022年至2024年間,營業收入從1.52億美元收窄到0.16億美元,反而縮水了接近十倍;公司似乎在盡力挽回盈利能力,但截至2024年依然虧損5.81億美元。淨資產和總資產也在持續大幅下滑。

資料顯示,Ampere最初專注於雲原生計算(cloud-native computing),此後擴展到人工智能計算領域(AI compute)。公司旗下產品覆蓋從邊緣到雲數據中心的一系列雲工作負載。

Graphcore此前提交的文件顯示,2022年銷售額爲270萬美元,虧損2.046億美元。

談及經營情況,Anand Joshi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儘管Arm和Ampere的業務表現出色,但Graphcore的發展並不盡如人意。

“後者芯片難以達到同期發佈的同代產品性能水平,這成爲其目前面臨的主要挑戰。不過,Graphcore已經認識到配套軟件的重要性,並開始在編譯器及其他技術領域進行投入。這一環節正是構建人工智能基礎設施的核心挑戰之一,必須進行攻克。”他續稱。

在Anand Joshi看來,相比之下,基於Arm架構的服務器芯片已進入市場,並具備較爲成熟的軟件生態。然而,這類產品仍缺乏x86架構所具備的橫向擴展能力(scaling ability)。“想獲得成功,這三家企業之間需要協同合作,共同制定統一的軟件發展路線圖。”

在這其中,Arm無疑是發展相對成熟的廠商。雖然在大衆視野中,基於Arm架構的芯片產品覆蓋了市面上超過99%的智能手機,但近些年來,其面向數據中心、PC等領域也在快速發展。

Arm高級副總裁兼基礎設施事業部總經理Mohamed Awad近日就發文指出,六年多前,Arm推出面向下一代雲基礎設施的Arm Neoverse平臺,如今,Neoverse技術的部署已達到新高度:2025年出貨到頭部超大規模雲服務提供商的算力中,將有近50%是基於Arm架構。亞馬遜雲科技 (AWS)、Google Cloud和Microsoft Azure等超大規模雲服務提供商,均已採用Arm計算平臺來打造自己的通用定製芯片。

Anand Joshi對記者分析道,Arm已成爲數據中心市場的重要玩家。例如,亞馬遜正將自研芯片Graviton作爲X86的低成本替代方案推向市場,目前其市場表現良好。同樣,亞馬遜旗下“Graviton+Inferential”系列自研芯片產品被定位爲“x86+英偉達”方案的低成本替代方案。英偉達也爲其Blackwell系列產品的Grace CPU芯片適配了Arm架構。

“因此,若軟銀、Arm、Ampere能順利執行該戰略,Arm的確有望成爲數據中心市場中不可忽視的力量。”他續稱。

由於對AI相關產業的投資過多,今年2月的投資人會議上,軟銀公司被要求闡釋其對AI行業的整體投資思路。

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Junichi Miyakawa分析道,這包括8個層面:通過與OpenAI合資,部署企業級人工智能項目“水晶智能(Cristal intelligence)”;開發專門用於日語的本土大語言模型(LLM);作爲生成式人工智能領域戰略聯盟的一部分,與微軟日本達成合作;爲企業級客戶提供谷歌工作區(Workspace)的Gemini模型;建立一個日本頂級人工智能計算平臺;在北海道和大阪建立AI數據中心;發展AI-RAN、部署AITRAS來推動AI-RAN從概念進入生活;構建超級分佈式計算基礎設施。

這意味着,面向ASI願景,軟銀佈局的領域涵蓋了從硬件到軟件,從算力到通信,從基礎設施到解決方案的綜合維度。

客觀上說,這也有望幫助棋局中目前看起來相對薄弱的AI芯片類公司進一步夯實能力。

Anand Joshi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英偉達憑藉卓越的軟件棧,性能遠超競爭對手。Ampere、Graphcore目前還無法在性能方面勝過英偉達。“他們必須主打總擁有成本(Total Cost of Ownership)優勢,或以價格/推理能力、性能/功耗比爲突破口,才能在市場競爭中取得突破。”

他進一步指出,鑑於軟銀是OpenAI的股東,他們可能會在Arm、Graphcore平臺上優化OpenAI的某些模型。這些模型可能代表最先進的AGI技術,並採取獨家銷售策略。這將爲他們構建相對於競爭對手的獨特優勢。

“此外,我相信軟銀將推動Arm的技術路線圖進行調整,以助力Ampere、Graphcore的發展。因此我們將看到,Arm的IP路線圖會與OpenAI提出的AI大模型需求緊密契合。”Anand Josh續稱。

軟銀的確在強化與OpenAI的業務關聯。

今年2月,軟銀宣佈與OpenAI合作建設“水晶智能”,Arm也是其中重要成員。軟銀方面指出,作爲與OpenAI協議的一部分,包括Arm和軟銀公司在內的軟銀集團公司將在日本優先獲得OpenAI開發的最新和最先進模型。

4月1日,軟銀宣佈進一步投資OpenAI。軟銀方面指出,OpenAI是其推進走向ASI的重要合作伙伴。自2024年9月起,公司已經通過軟銀願景基金2號向OpenAI投資了總計22億美元。1月21日,軟銀與OpenAI共同宣佈了“星際之門(Stargate)”計劃,旨在爲OpenAI構建專用的AI基礎設施。本次,軟銀計劃最高對其投資300億美元,另有100億美元分配給聯合投資者。

當然軟銀對英偉達也並不全然是外界認爲的“競爭/敵對”情緒,2024年11月,也就是黃仁勳與孫正義對話前後,英偉達和軟銀宣佈將開展業務合作。一方面,軟銀目前需要採用英偉達GPU芯片來構建計算基礎設施;另一方面,英偉達在通信加速方面也有部署,這將幫助完善軟銀ASI路線中AI-RAN方面的技術能力。

前述峰會上,黃仁勳感慨,“我投身科技領域很多年,始於PC浪潮。而整個計算產業從PC起步,此後發展到互聯網,到雲計算、移動雲、人工智能。孫正義是全球唯一一位每一輪都(精準)選定(潛在)贏家並與之並肩發展的人物。”

當下AI浪潮正風起雲涌,AI芯片領域也暗流涌動,巨頭之間正顯示出加速競合的跡象,尋求更豐富的產業鏈能力。無論孫正義的“十年之約”結局如何,都正埋下新一輪技術轉換中的重要註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