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航天,又有獨角獸誕生!

衛星系統技術解決方案供應商微納星空6月24日宣佈,公司完成10億元C1輪融資,正式成爲商業航天獨角獸企業。本輪融資由元禾重元-無錫經開尚賢產投基金領投、樑溪科創產業母基金(博華資本管理)跟投、老股東青島匯鑄安芙蘭繼續加持。

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積極打造生物製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增長引擎。受政策支持等積極因素影響,今年以來,商業航天賽道投融資格外活躍,各路資本競相涌入,同時,航天獨角獸企業也嶄露頭角。

商業航天獨角獸輪番登場

6月24日,微納星空宣佈,順利完成10億元C1輪融資,正式成爲商業航天獨角獸企業。

微納星空創始人、董事長兼總經理高恩宇表示,微納星空將繼續秉承務實進取的企業文化,持續圍繞衛星載荷、衛星平臺關鍵單機等核心產品和核心技術加大投入力度,確保衛星互聯網、對地觀測等重大國家任務和商業任務順利實施,儲備和完善供應鏈,打造高效實用的批量化衛星生產產線,穩步提升產能和生產規模。

天眼查顯示,2018年以來,微納星空經歷了10輪融資,累計融資金額約爲20億元。據瞭解,此輪融資完成後,微納星空在衛星研發、製造、生產等各環節能力均將得到跨越式提升。

近年來,航空航天技術被視爲最爲活躍的高科技領域之一,需要有高水平的集成製造與創新能力作爲支撐。隨着國家對商業航天的支持力度不斷增強,該賽道也掀起了資金的涌入潮。2023年,我國商業航天領域共發生融資約170起,合計披露金額超185億元。

天眼查數據顯示,截至6月24日,今年以來與航天相關的融資事件有39起。其中,天兵科技、珏芯微電子、航天馭星、深藍航天等10餘家企業單輪融資金額超過1億元。在衆多數額龐大的融資事件中,國有資本投資平臺和知名投資機構的身影屢見不鮮。

今年一季度,上海垣信衛星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垣信衛星”)完成67億元人民幣A輪融資,爲近年來國內商業航天領域最大的一輪融資。領投方爲國開製造業轉型升級基金,創始股東上海聯和投資繼續戰略加持,跟投機構包括國科資本、國盛資本、上汽恆旭資本、央視融媒體基金、國泰君安、中科創星、高遠資本、美藍湖投資等。

垣信衛星系上海市國資委下屬控股企業,致力於成爲全球領先的衛星產業集團及衛星通信服務商。融資完成後,垣信衛星也晉升爲獨角獸企業。

不久前,天兵科技宣佈完成超15億元C+輪新增融資,本輪融資由樑溪科創產業母基金(博華資本管理)、無錫產發、央視基金、國裕高華、德嶽投資、乾瞻投資、中信建投投資、君度投資、鴻富資產、合肥瑞城、蘇州資管等多家知名機構共同完成。

天兵科技自成立5年來,已完成了15輪融資,累計獲得資金支持超40億元。

航天馭星、深藍航天等業內知名企業也在今年上半年完成鉅額融資。

航天馭星完成近5億元B輪及C輪融資。其中,B輪融資由重慶數投領投,C輪融資由中山投控旗下中山創投及招商母基金領投,中金資本、清科母基金等頭部基金跟投,元航資本、君度資本、厚紀資本等老股東持續加碼。截至目前,航天馭星已經按計劃完成8次融資。

聚焦液體可回收複用運載火箭研製的商業航天企業深藍航天完成B輪、B1輪融資,獲得數億元人民幣的資金注入。天眼查顯示,該企業已累計完成7輪融資。

商業航天賦能各領域仍有待觀察

商業航天,是指以市場爲主導、具有商業盈利模式的航天活動,涵蓋衛星發射、太空旅行、太空資源開發等多個方面,其核心目標是通過創新技術和商業模式,降低太空探索成本,提高航天技術的普及程度。

從2014年國務院首次出臺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商業航天的指導意見,到2024年商業航天作爲“新增長引擎”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10年間,從國家部委到各地政府,相繼發佈政策文件,鼓勵商業航天發展。

當前,中國商業航天已進入快速發展階段。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19年至2023年,我國商業航天市場規模由0.8萬億元增長至1.9萬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23.3%;2024年市場規模有望繼續保持高速增長,預計將達2.3萬億元。

今年以來,各地培育新質生產力的熱情高漲。商業航天作爲最具發展潛力的賽道之一,各地的支持力度不斷加碼。

北京市政府辦公廳在1月發佈了《北京市加快商業航天創新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8年)》,旨在從多個方面推進本地商業衛星和火箭的建設,攻克可重複使用火箭等關鍵技術難題,加速衛星星座的構建。

湖北省5月公佈的《湖北省突破性發展商業航天行動計劃(2024—2028年)》提出,力爭建成高能級創新平臺15個以上,突破關鍵核心技術20項以上;形成年研製60發運載火箭、500顆商業衛星的能力;重點建設9個商業航天創新特色園區;新增上市企業5家左右。

上海、海南、安徽等地也紛紛出臺相關政策鼓勵形成商業航天產業集羣。

中國長城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付志恆表示,2023年,我國商業航天獲得私募融資主要集中在衛星與火箭製造領域。衛星企業估值最高已經超過200億元,火箭研製企業至少有5家估值已超過100億元。投資機構逐漸將關注點從衛星、火箭總體類企業轉移到部組件和材料層面,如空間電推進、空間激光通信、在軌服務、超低軌星座、可重複使用技術、液氧甲烷火箭發動機等。

付志恆表示,當前我國商業航天私募融資和製造端活動已經非常活躍,同時商業航天法制建設尚待完善,通信衛星頻軌資源、經營許可和遙感衛星數據價值開發等方面仍面臨諸多挑戰,衛星應用和服務端的價值創造潛力還未釋放,商業航天距離全面賦能國家各領域戰略能力和成爲新質生產力仍存在差距。

中航證券認爲,2024年,我國已進入“十四五”後期,伴隨“航天強國”已進入到建設落地階段,國內有望落地更多支持航天產業發展的政策,向航天產業傾斜更多資源。其中,火箭與衛星爲代表的空間基礎設施及應用等有望成爲“航天強國”下的重要發展領域。

責編:嶽亞楠

校對:楊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