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立房屋養老金,需要找準利益平衡點

未來,房屋也要有養老金了。

日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董建國在國新辦舉行的“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上表示,研究建立房屋體檢、房屋養老金、房屋保險這三項制度,構建全生命週期的房屋安全管理長效機制,上海等22個城市目前正開展試點。其中,房屋養老金個人的賬戶通過繳納住宅專項維修基金已經建立,試點的重點是政府將公共賬戶建立起來。

當前,我國房地產市場逐漸進入存量時代。如截至2022年底,中國城鎮既有房屋中建成年份超過30年的房屋佔比已接近20%。這意味着,需要維護、改造的老舊房屋數量規模已不可小視,並仍將快速擴大。

在此番現實下,建立可持續的房屋“養老機制”,已有越來越大的必要性。相關部門開始在全國22個城市試點建立房屋養老金公共賬戶,可看作是對此的一種積極迴應。

但從輿論反饋看,房屋養老金公共賬戶到底如何建立,與之前購房者繳納的住宅專項維修基金又如何銜接,社會有不少疑問,甚至出現了一些擔憂。如公共賬戶的資金到底從何而來,就是一個焦點問題。

當前我國房地產市場供求關係發生重大變化,市場仍處於調整過程。這個基本面之下,房屋養老金公共賬戶的資金來源,也即未來老舊房屋維修保養的成本到底如何合理分擔,確實是一個需要直面的現實問題。

對業主來說,在已繳納住宅專項維修基金之外,若還需支付更多成本,這不僅意味着一種新的負擔,也將提升房屋的持有成本,從而可能引發房地產市場交易的新變化。比如,會不會進一步刺激部分業主出售多套房產,而購房者的觀望心態反而加劇,繼而增加去庫存壓力,值得正視。

從政府側考慮,當前地方財政壓力加大,要爲房屋養老金公共賬戶增加大規模投入,這同樣不該忽略可能產生的新壓力。有專家分析,“按一定比例計提項目土地出讓金,維修基金的增值收益、財政補貼、創設配套金融產品等,或是重要探索方向”。但當前土地出讓收益明顯下降,要在這裡面開闢新的用途,挖潛的空間到底有多大,也存疑問。

因此,綜合各方面的現實條件看,建立資金充裕並可持續發展的房屋養老金公共賬戶,找準各方的利益平衡點,還是得“堅持用發展和改革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

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資金的籌措需要因地制宜。包括資金來源及歸集進度,都應視各地實際情況予以靈活性處理的空間。畢竟,不同地方房屋“老化”程度和規模有差異,財政收支情況也不盡相同,應鼓勵創新方式方法。這也正是各地開展試點的價值和任務所在。

二是要堅持與其他方面的改革協同推進。如時下在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方面,基於拓展地方稅源、適當擴大地方稅權、提升市縣財力同事權相匹配程度等,就有不少舉措要推出。這方面的改革若能及時推進和落實,地方政府籌集房屋養老金便可獲得更好的外部條件支撐,避免將壓力留給業主。

除了資金來源問題,對於房屋養老金機制具體如何運作,社會也不無疑慮。衆所周知,住宅專項維修基金在使用中,普遍存在着申請麻煩、使用困難的現象,導致大量資金處於“沉睡”狀態,未能發揮實際作用。那麼,房屋養老金避免這一情況,讓業主有真實獲得感,就能增進社會的認同。

總體上說,目前圍繞房屋養老金的諸多疑問,其中不少都還需要在試點中找到一個清晰而合理的答案。在此之前,社會不妨給予耐心。

當然,該項政策事關民生,牽涉面廣,面對當前的各類解讀、猜測,甚至出現的一些謠言,相關方面還是有必要積極迴應好社會關切。這有利於明確各方預期,契合房地產市場穩健發展的需要,也能爲試點工作順利推進創造好的社會氛圍。

撰稿/吳振 編輯/徐秋穎 校對/賈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