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第二波電價調漲與否要先做足功課

從去年以來,臺灣連續四季的GDP成長率及出口數據均呈現下降的趨勢。面對如此嚴峻的景氣不佳,不只馬政府與陳內閣忙不迭地在最近密集開會,研商救急又救窮的對策企業界首當其衝,除了在金融會談提出降稅主張之外,在承受油價節節飆升的壓力下,對於預計在12月實施的第二波電價調漲,工商團體更在上週六正式向行政院提出凍漲的訴求。此項主張並獲得立委的「聲」援,據報導已有立委醞釀連署,在9月開議後的立院新會期,藉審查101年度國營事業預算的機會正式提出,讓內外交困的陳內閣憑添新的壓力閥。

關於第二波電價調漲是否應依原訂時程啓動,站在不同的立場無疑將會有截然不同的反應。歸納起來,主張凍漲最力的,自然是工商企業界,畢竟電價再調漲,將使已呈弱勢的臺灣產業競爭力成本的增加而呈雪上加霜之勢。另外一般家庭社會大衆,雖然算不上用電大戶,但是第一波的電價調漲及夏日電價的實施,在此炎炎夏日看到電價帳單飆升,情感上自然也容易認同至少應讓第二波電價凍漲。

匯聚了這麼廣泛的民意支持度,的確讓執政團隊就是否貫徹執行第二波電價調漲方案,承受了更大的壓力。然而,第二波電價是否依原計劃調漲,感性面固然要考量是否激發新的民怨,但理性現實面卻恐怕有難以轉圜改弦更張的餘地。其中的癥結自然在於因過去長期來偏低的電價策略,導致臺電估計至年底將累虧達2千億元,向銀行借貸更超過一兆元。如此的財務狀況,不只讓經營陷入困境,若非屬國營事業更有倒閉之虞。而要免於因經營困難而難以爲繼,辦理增資當然是解方之一,不過政府目前財政情況極爲困窘,連維持正常預算都幾乎要編不出來,又那有餘錢來辦理臺電增資。因而正本清源之道,其實還是應該透過調漲電價,讓電價合理反映成本。一方面可以讓臺電不需要再賠錢賣電,陷入經營困境;二方面貫徹使用者付費,其實反而更符合公平原則;三方面取消補貼讓電價合理反映成本,電價上漲的短期之痛,中長期卻可能換來用戶養成節約用電的習慣,從而有助於節能減碳目標的達成。

即使有這許多的正面效應,第二波電價調漲是否能照表操課,其實至少還牽涉到2個必須優先處理或釐清課題。第一個自然是有關臺電經營績效檢討方案的執行程度猶記在5月間第一波電價調漲之際,當時各界的共識之一即是臺電要漲價之前,首先應檢討現行的經營運作機制,有無浪費自肥圖利特定對象情事。其中是否浪費也許見仁見智,但至少應檢視有無資產閒置或不當補貼等情事。其次是否自肥則應檢討員工的福利、優惠是否超標,以及有無藉成立子公司、孫公司之便,圖利公司高層離職轉任等情事。至於是否圖利特定對象,牽涉過去向民營電力公司不合理高價購電的問題如何透過重訂供電買電契約予以解決的課題。

平情而論,在這三者關乎臺電經營績效的檢討課題中,第三項也就是希望透過重訂契約讓臺電的購電成本合理化,無疑是最困難難解的。至於前面兩項,一定程度操之在我,即使臺電下不了手,經濟部總應出面整頓有所交代。是以面對企業界、社會大衆及立法委員要求凍漲的壓力,經濟部如果不能責成臺電在12月之前提出可以被接受的檢討報告和具體執行成績,想要如期推動將憑添阻力。

第二個待釐清的其實是老議題,也就是我們的核電政策以及核四何時完工,是否營運的課題。工商企業界以韓國工業用電比民生用電便宜3成,而臺灣如果實施二次調漲,工業用電價格幾與民生用電相同,將影響臺灣產品的相對競爭力爲由,呼籲應予凍漲。而依據中經院董事長樑啓源的觀察,其中的癥結在於韓國的核電量爲臺灣的2倍,從而他認爲臺灣要享受廉價供電,現有的3座核電廠並無「提前除役」的條件。循此核四如果完工且安全無虞,也應投產以提供相對廉價的電力。這個論調無疑是基於降低電價成本的考量,但與反核或非核家園的訴求難以兼顧。如何取捨,關乎長期供電價格的高低,其實沒有模糊空間,自然也將對電價二次調漲能否如期實施產生關鍵影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