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庶民革命必將再起

中國時報社論

蔡總統風光進入第二任期,回顧第一任期,內政不修、庶民生活艱困,其實是失敗的總統,但抓住兩岸關係和美中關係變化的槓桿及香港反送中大勢,因而贏得連任,又因新冠疫情因應有方,創下近年最高民意支持度,爲第二任期打下政通人和的基礎。不過,蔡總統第二任期處境,會比第一任期更差,主要來自經濟與兩岸因素。尤其經濟前景堪稱危機重重,庶民生活會更困難,政府預算也會更拮据,兩岸關係惡化又將爲經濟與財政收支帶來深不可測的風險。

兩岸雖不至於兵戎相見,但大陸勢必繼續在對外關係上「擠壓」臺灣,甚至進一步縮減臺灣的經貿空間。2010年兩岸簽署ECFA架構協議,對岸刻意對臺灣「讓利」,已不可能重現。尤其後新冠疫情國際經貿秩序重組,臺灣出口將很難有亮麗的表現,臺灣消費市場規模太小,不足以帶動經濟成長。

經濟越困難恐引發民怨

國際貨幣基金(IMF)預測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率爲負3%,明年會顯著反彈,不過許多人不表同意,悲觀來自全球化受到防疫造成的刻意抑制,跨國供應鏈風險深不可測;抗疫紓困的債務讓多國財政破產而減少進口;各國需求降低、物價下跌,可能形成可怕的通縮現象;美國和中國、俄羅斯、伊朗、北韓等國可能陷入新冷戰,要求各國配合禁運;美中貿易對抗極可能惡化並形成貿易集團化,臺商被迫進一步選邊,臺積電就是鮮明的案例。

據中華徵信所調查,即使在美中貿易戰的滿天烏雲之下,去年國內上市公司赴陸投資獲利卻再創新高,達到3744億元新臺幣,足足是臺灣年度經濟生產(GNP)的2%。這顯示臺商仍具足夠的市場競爭力,而大陸市場還是臺商可以大顯身手的優良場域;若失去大陸市場,臺灣的國際競爭優勢將大爲遜色。因此,如果要拚經濟,即使不能擴大兩岸經貿往來,至少也該維護這個獲利來源,否則經濟成長率年減2%,事關重大,輕率不得。

以貿易爲成長動能的臺灣,經濟風險高於其他國家。尤其臺灣實質薪資不增反減,比17年前還低,上個月甚至出現負成長,民衆對經濟的不滿將持續提高,特別是難以應付生計的年輕人。長期以來,薪資成長集中在高科技電子業,服務業和傳統制造業幾乎百業蕭條,薪資節節降低。但貨幣寬鬆政策讓資產價格不正常上漲,所得分配惡化會更嚴重,民怨會更高。

臺灣經濟困難還不僅於此,舉其犖犖大者包括:在附隨美國升高對中國大陸對抗之後,國防支出必然升高;人口老化長照需求攀升,提高政府福利支出;缺乏區域貿易協定導致出口貿易受到衝擊,但要和美國或他國簽署又難以突破;大量專業不足的大學畢業生要求較高薪資,但企業卻因其生產力低而無意願支付;勞保、健保、農保、公保,各種保險基金都面臨破產,但都難以提高費率;國家債務瀕臨上限,難再用舉債來紓解經濟災難。若無顯著經濟成長和財務自我約束,政府和民間都將面臨重大問題,衝擊社會安全和穩定。

財經團隊要能應付變局

執政黨已牢牢掌握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五院,所有部會高層都由綠營人士出任,完完全全控制了國家機器,可以依意願貫徹其施政意旨;特別是已執政4年,無可迴避必須負起執政責任。然而,蔡總統在本次大選中雖然大勝,但在上述諸多挑戰下,卻不保證未來能交出亮麗成績。若未來經濟表現不佳,臺灣選民很快就會有「悶經濟」感受,再次醞釀出前年底地方選舉的「庶民革命」氛圍,並以「鐘擺效應」迴應完全執政卻無法搞好經濟的執政者。特別是在本次紓困上產生的混亂、遺漏或重複,顯示其規畫設計能力有不少盲點;以這種財經團隊應付全球變局,難道不令人擔憂?

執政者理當廣納各方智慧、團結國人,才能在困境中獲得較佳解方。天下至廣,非一人一黨所能獨治;既然執政黨整碗捧去,我們就看看,天下如何在一黨獨治之下,卻能有所突破並造福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