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民主政治的破口:強人崛起和民粹再起
工商社論》
今年3月底以來,以色列和美國的政治形勢,讓世人重新思考「民主價值」的意義。由以色列建國史上最右派的執政聯盟撐腰,總統納坦雅胡總理髮動的司法改革,希望「審視法官的提名權,賦予國會得以透過簡單多數決,就推翻最高法院裁決權力」,結果引爆連續三個月、全國性的反對抗議示威風潮。而美國前總統川普日前在紐約出庭應訊,民主共和兩黨的激烈政爭,支持和反對川普的社會對立氛圍,再次掀起「川普勝選」(Trump Won)的民粹主義,與美國「世界民主典範」的意象,形成強烈對比。
首先,以色列今年的司法改革法案,造成政治動亂不安。建國史上,任期最久的總理納坦雅胡,去年底組成史上最右派的聯合政府,所推出的司改方案,嘗試嚴格審視法官的提名權,賦予國會得以透過簡單多數決,就推翻最高法院裁決的權力,舉國譁然,長期抗爭和罷工於焉展開。由於國防部長髮言反對,隨即被撤職,更引發退伍軍人直接參與抗爭活動。
該法案還在國會強渡關山,釀成更大規模的全國罷工,機場癱瘓,航班取消。以色列總統罕見的提出批評,納坦雅胡最終出面表示,該法案將停止付諸二讀和三讀,留待4月底的新會期開議再做決定,暫時平息延燒快三個月的全國動亂。
其次,前總統川普前往紐約市出庭應訊,成爲美國曆史上,第一位被檢察官提起刑事訴訟的總統。返回佛羅里達州住家的川普強調,「刑事指控是對美國的侮辱」。這位在2020年沒有連任成功,卻拿到7,500萬票的第45任前總統,34項訴訟最高將可處以136年的刑期,而在今年12月再次出庭之前,都享有卸任總統的執法保護。由於前副總統潘斯指控這是「政治起訴」(political prosecution),共和黨籍的政治人物全部表態,反對民主黨「以司法訴訟之名,行政治追殺之實」。從2020年選舉期間、2021年1月國會暴動、乃至於當年「封口費案」,以及搜索川普住家「海湖莊園密件案」,在政治、社會、司法的三個層面,一次又一次的強大沖擊,讓有志之士開始反省民粹主義,是否將成爲未來選舉揮之不去的陰霾。
世界各國的政府體制不同,國情也大相逕庭,歐美先進國家創建「自由的」民主政體典範,就國家數量來說,其實並沒有愈來愈多。依據「我們世界的資料」(Our World in Data)之研究,截至2022年底,世界各國的政體分爲:封閉的專制政體(16.85%);選舉的專制政體(32.58%);選舉的民主政體(32.58%);自由的民主政體(17.98%)。相較於2002年的16.48%、32.39%、28.98%、22.16%,「選舉的」和「自由的」民主政體,雖然有所成長,然而,「封閉的」和「選舉的」專制政體,其實並沒有減少。換言之,20年的變化,只是出現在「選舉的」移向「自由的」民主政體;「封閉的」和「選舉的」專制政體,則幾乎不變。
更重要的是,經貿全球化的20年,並沒有爲人類帶來原本視爲理所當然的「民主政治」。就人口的數量觀之,「選舉的」專制政體20年來統治的人民,從2002年的17億人增加到2022年的近40億人,而「封閉的」專制政體也從10.5億人增加到17億人。全世界的財富,固然因爲全球化而增加,然而包括「自由的」民主政體在內,面對「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貧富懸殊、貧窮世襲、階級世襲的現象,各國政府動輒得咎,無計可施。即便是「自由的」民主政體,以色列和美國當下,都正在發生讓世界各國側目,世人難以理解,「政治想要干涉司法」,以及美國前副總統潘斯指控「政治起訴」的質疑。
「立法、行政、司法」的三權分立,是西方民主政治的精義。無論是行政部門提出試圖干涉司法的司法改革,或是在野政黨對於執政黨「司法武器化」的指控,都已經觸碰到民主的最後底線。蒙着雙眼,一手持天平,一手握長劍,象徵司法正義和公正審判的古羅馬女神,對照如今發生在以色列和美國的重大爭議事件,當足以視爲對於全球民主政治發展,所敲響的一記警鐘,值得臺灣在內以「民主價值」爲宣傳口號的「自由民主」國家好好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