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東奧年輕人互動 看見兩岸未來

旺報社評

如火如荼的東奧賽事掀起全民關注熱潮,尤其中華隊19歲桌球小將林昀儒打入準決賽,最後雖然敗給世界第一的樊振東,仍然堪稱經典之戰,連對岸網民都爲林昀儒擊節叫好。競技運動果然有超越政治、超越國界的魅力,深陷對立情緒的兩岸網路社會,因東奧找到了久違的情感共鳴。

大陸用實力證明自己

早在林昀儒、鄭怡靜26日奪得東奧桌球混雙銅牌時,就有媒體注意到他們的教練是來自大陸山東的鄭佳奇,兩位健將在今年初赴海南與大陸國家隊同吃住、同訓練,還在當地接種了陸制新冠疫苗。人們猛然發現,原來在媒體渲染的兩岸對抗加劇、交流合作中斷的噪音之下,還有這麼多人在默默地爲兩岸交流、融合而努力,創造出的成果終於在今天被兩岸看到、認可,對今天的兩岸關係而言不僅是一個正面典範,也帶來更深層次的思考。

兩岸在桌球項目的體育交流合作可謂細水長流,早就形成了良性競爭、我中有你的關係。本屆東奧另一位令全民敬佩的桌球老將莊智淵,早在1993年就赴大陸國家桌球二隊訓練,而大陸桌球女將陳靜入籍臺灣爲中華隊奪牌後,又返回大陸從事體育教育工作,更加具有傳奇色彩。之所以兩岸桌球合作如此暢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大陸桌球實力冠絕全球,臺灣桌球選手是抱着謙虛、學習的態度而去,雙方並不存在惡性競爭,即便臺灣選手在個別比賽擊敗大陸,還是難以撼動大陸的桌球霸主地位。

換言之,大陸的自信和臺灣的謙遜,構成了兩岸桌球交流合作的互信基礎,而這恰好是兩岸關係最值得借鑑的一點。外界都能在兩岸交流過程中感受到,儘管大陸經濟實力已遠超臺灣,但在很多方面仍然縮手縮腳、甚至患得患失,歸根究柢還是源於不夠自信。

同樣,臺灣不少人看待大陸時,也因先入爲主的偏見而存在一種傲慢、輕蔑的心理,這就造成了兩岸關係互信不足的窘境。就像這次體育署急匆匆跳出來「澄清」林昀儒是臺灣長期培養出來的,赴對岸只是自費培訓和短期交流,這種表態不僅小家子氣,而且給人刻意政治操作的痕跡。如果政府大大方方向對岸表示感謝,再對培養林昀儒的臺灣教練予以嘉獎,難道不是兩全其美的結局嗎?

其次,經過長期的交流合作,兩岸年輕桌球好手在場下結成融洽的夥伴關係,這也爲未來兩岸關係發展前景創造了一種正面的想像。有網民發現,林昀儒、鄭怡靜在大陸受訓期間,不僅和大陸球員打成一片,還拍攝影片「說相聲」令人忍俊不禁。這只不過是成千上萬在大陸學習、工作、生活的臺灣青年融入大陸的縮影,人們往往只看到網路上兩岸鄉民的無聊謾罵和酸言,卻忽視了真實生活中的「兩岸一家親」並不是一句官話或空話。

打破天然獨與天然統

近幾年,兩岸青年棒球聯賽、「海峽杯」滬臺雙城籃球賽等具有兩岸特色的賽事相繼展開,從近距離的觀察可知,儘管兩岸年輕人或許在政治認同上仍有鴻溝,但只要有了共同語言、有了共同目標,雙方很快就可以找到最舒適、最融洽的相處模式。將兩岸關係的可能性和創造力留給下一代年輕人,還需要擔心什麼「天然統」或「天然獨」嗎?

最關鍵的是,橫跨30年堅持不懈的兩岸桌球交流合作,恰好折射出兩岸融合需要一代代人心無旁騖、沒有私心雜念、不求眼前政績或利益的深耕細作。以桌球爲典型的大陸舉國體制,固然是大陸特色政治制度的延伸,但舉國體制下大陸培養運動員的務實、傳承的確值得尊敬,特別是每次賽會結束後「從零開始」重新準備下一場戰役的精神,令那些只着眼於短期政績、職位晉升或選舉利益的兩岸官員和政客感到汗顏。如果兩岸交流、融合在政策層面的落實,也能像桌球這樣穩紮穩打、腳踏實地,相信有朝一日開花結果、水到渠成,屆時的兩岸關係一定符合兩岸民衆的共同利益,也會深得兩岸民心。

兩岸健兒在本屆東奧摘金奪銀,同屬中華民族的臺灣民衆與有榮焉,這其中兩岸體育交流合作功不可沒,可望爲兩岸關係的逐步改善注入更多正能量。4個月前兩岸奧會曾舉辦視訊會議,雙方體育主管官員均以奧會身分與談,這在近年來的兩岸政治氛圍下實屬不易,應倍加珍惜。奧運是和平的象徵,期待在明年的北京冬奧會上,可以看到兩岸關係新的進展與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