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恢復陸客來臺是善意的試金石
旺報社評
陸委會宣佈28日起放寬大陸人士來臺短期商務交流、9月1日起恢復第三地陸客來臺觀光,最重磅的訊息是:以1個月爲準備期,着手恢復大陸團客來臺、臺灣團客赴陸旅遊,初期每日對等開放2000人。等了半年之久的兩岸恢復雙向觀光,總算到了臨門一腳的時刻。
順應民意 觀光融冰
民進黨政府在兩岸觀光議題上,曾有不少政治上的堅持,包括要求兩岸「小兩會」協商、以陸方先行解除赴臺遊禁令爲前提等。北京則反指民進黨當局設置障礙在先,並稱臺方需先行恢復陸客入臺證辦理,以及認爲兩岸恢復觀光不需特別協商等。政治爭議令兩岸在恢復雙向觀光議題上莫衷一是,疫後兩岸民間交流始終在「小碎步」中前行,甚至有面臨交流倒退風險。
原以爲8月初大陸文旅部第三批出境觀光開放名單會納入臺灣,但事與願違,一度令臺灣觀光業瀕臨炸鍋。隨着陸委會釋出解禁訊號,兩岸恢復雙向觀光又看到了曙光,從新聞稿可以看出三個事實:第一,恢復陸客的確不涉兩岸正式協商,蔡政府初期的堅持沒有必要;第二,民間專業團體在兩岸觀光融冰中發揮關鍵橋樑作用,可謂勞苦功高;第三,蔡政府在兩岸觀光議題上終於順應民意,不過,還需陸方正面迴應,美事才能真正成真。
相信蔡政府此時拋出恢復陸客,時間點應做過考量。首先,大陸反制賴清德訪美的各類措施差不多告一段落,臺海並未出現明顯緊張動盪情勢,目前氛圍有利於兩岸恢復交流,新的干擾因素不多。其次,美中關係繼續朝重建溝通、恢復交往的方向走,臺灣「順流」恢復陸客來臺,信心也較足。另外,交流是兩岸關係的最大公約數,臨近2024大選,執政的民進黨如不能穩定兩岸關係,逆民意而行,對選情不利。
這背後還有一條更加重要的脈絡,那就是去年底、今年初以來,疫後兩岸民間交流整體上都在「向前」邁進,儘管步伐時快時慢,但兩岸高層都體現出一定默契、也透過適當「第三方」累積善意。例如,小三通最初深陷政治僵持,後來所幸靠金馬地方政府、民代穿梭,才順利恢復;此後,兩岸客運直航是大陸罕見依兩岸協議正式管道提出請求,再由我方評估後逐步兌現。再如後來的成都世大運、金廈泳渡,出現兩岸官員互訪局面。
兩岸緊張 有助緩和
此次在觀光議題上,兩岸逐步摸索出一套擱置爭議、民間先行的新模式,現在就看大陸能否在1個月內公告,將臺灣正式列爲大陸民衆出境旅遊目的地,並恢復辦理大陸民衆赴臺旅遊證件。回顧今年以來大陸臺辦系統對於陸客赴臺的表態,基本樂觀其成,更何況臺灣觀光業者赴北京溝通、陳情者絡繹不絕,相信大陸基於「兩岸一家親」、造福臺灣民衆的考量,會樂見兩岸觀光雙向開放。
然而,由於2024選舉臨近,民進黨的賴清德又居於民調領先地位,大陸會否因其他政治考慮,而對開放陸客產生新的想法?的確是一個需要深思的問題。大陸商務部、國臺辦相繼釋出「中止ECFA早收清單對臺零關稅待遇」的風聲,事實上,一旦大陸根據2509項對臺貿易壁壘調查結果,選擇採取對等反制措施,臺灣經濟民生承受的衝擊波將遠遠超過中止ECFA的539項零關稅惠臺措施。若大陸真的「鐵了心」要讓臺灣社會飽嘗民進黨執政的苦果,那麼陸客來臺豈不變成雞肋?
大陸迄今爲止對ECFA的表態,屬於預防性的措施,仍留有餘地。從臺灣角度來看,民進黨政府必須要正視兩岸貿易的結構問題,以及改善兩岸關係、恢復兩岸協商的責任,那麼陸委會此時拋出恢復陸客來臺等一系列放寬兩岸交往的政策,的確有助於緩和兩岸關係。而從大陸角度來看,臺灣選舉是一時的,執政者任期最多8年,無論是基於「和平統一」還是「融合發展」,都會着眼於兩岸長期的和平與人民的福祉。
蔡政府此時宣佈小幅開放陸客團來臺,當然有其政治算計,但終究是恢復兩岸民間交流重要的一步,仍值得肯定。大陸亦無需顧忌選情或其它兩岸政治上的紛擾,自信開放陸客來臺,人民往來愈多、善意愈積累,兩岸離戰火就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