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接大陸開放觀光善意的球

旺報社評

雙城論壇意外帶來上海團客恢復赴臺旅遊的契機,再次證明「兩岸交流比不交流好」。賴政府在思考是否順勢重啓兩岸旅遊觀光大門的此刻,無論背後有多少因素必須考量,都需謹記「交流」纔是符合兩岸最大利益的王道。

兩岸交流 纔是王道

上海市副市長華源在雙城論壇宣佈將推動上海居民赴臺團隊遊,陸委會第一時間雖提出不附條件、不出於政治目的、不會隨時爲脅迫而叫停三不原則,但仍強調「我方歡迎陸客來臺觀光立場不變」;交通部長陳世凱也表示,我方已做好相當準備,隨時歡迎陸客來臺旅遊,禁團令會滾動檢討。

民進黨硬中帶軟的迴應,讓人嗅到一絲接球的味道,但論壇落幕迄今多日,仍未對解禁與否做出更明確的迴應。在此情境下,大陸團客解禁政策會何去何從?以目前狀況而論,陸方必然會致力於能「操之在己」的部分,自己能做的會繼續做、擴大做。

具體而言,馬英九近日赴哈爾濱參加「海峽兩岸青年冰雪節」,與大陸國臺辦主任宋濤會面,席間北京臺辦主任霍光峰、江蘇臺辦主任練月琴、浙江臺辦主任徐曉光等8位大陸重要沿海省市的臺辦主任全數出席。此安排是否意味上海團客赴臺的政策,有望擴大爲沿海地區省市的共同解禁,值得觀察。

無論是單點放行或聯合解禁,民進黨政府都必須接球,而不宜以消極心態阻卻兩岸重啓交流的時勢所趨。理由在於,第一,就經濟層面而論,去年是疫情解封第一年,臺灣有1179萬人次出國旅遊,來臺人次卻僅648萬,人次逆差1.8倍,旅遊消費逆差更達4436億元,這是臺灣歷史新高。

據央行國際收支帳數據顯示,長期以來臺灣旅行收支幾乎均呈現逆差狀態,只有在2011至2014年出現順差,主因就在於當時兩岸關係和諧,陸客來臺觀光人數從2009至2015年由97萬人次遽增爲418萬;2016年民進黨執政後人次直墜,今年截至目前爲止只來30餘萬。

陸客數起伏牽動臺灣觀光產業興衰。以小吃、飲料攤販數量來看,這類攤販於2013年達17萬家的歷史高峰,2018年降爲16萬家,2023年再降至12萬家。攤商活水變死水,何以致之?民進黨心知肚明。

第二,就民意層面而論,賴政府可能沒有本錢拒絕接受大陸團客觀光。陸委會公佈的520後首次民調,有80.2%臺灣民衆支持兩岸重啓雙邊對等的觀光旅遊、陸生來臺就學,不僅顯示主流民意期望兩岸交流,也意味在2024大選票投賴清德的4成選民,亦有相當比例正面看待交流。

川普交易 兩岸調整

所以此次雙城論壇召開前夕,即使賴政府內的反中派極力杯葛,甚至由陸委會宣佈封殺上海臺辦正副主任及陸媒來臺,最終還是讓論壇如期舉辦。其原因,就在於民進黨清楚瞭解民衆對交流的支持立場,無論反彈力道再大,也必須向民意妥協。

第三,就臺美關係層面而論,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後,無論是他本人公開強調與習近平的關係「非常良好」,不願承諾是否保衛臺灣;抑或前美國國安顧問歐布萊恩稱川普是交易達人,不會只從安全角度來看臺灣,不認爲川普會願意再「承擔」臺灣的防衛,相關訊息都顯示,過去4年拜登所建立的反中國際防線即將轉變,民進黨自恃於民主價值同盟所打造出的倚美抗中策略,必然得隨之調整。

民進黨政府若一味維持反中基調,將讓川普更肆無忌憚把臺灣當成美中談判的俎上肉。從維護臺灣自身利益角度來說,藉由兩岸民間交流堆疊善意,建構臺海當局互信默契,進而摸索官方對話可能,無論最終兩岸關係走向何方,一旦川普瞭解臺灣不是隻有一個籃子放雞蛋,將會讓民進黨政府更有底氣與之談判。

回過頭來看,儘管雙城論壇在本質上屬地方政府的市政交流,就結果論,卻意外開啓恢復兩岸觀光大門的曙光,在臺海掀起蝴蝶效應。在民共兩黨對共同探索和平發展不得其門而入的當下,一場論壇都足以扮演幫助彼此跨越藩籬的墊腳石,賴政府的兩岸政策,當然更應謹守「交流比不交流好」的不二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