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民企、開放 陸經濟轉型兩關鍵

社評

根據大陸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統計,2022年大陸服務業實際利用外資1374.4億美元,佔外資整體比重達72.7%,與10年前57.5%相較,成長驚人。服務業對外開放領域,從6個擴大至13個,涵蓋金融、醫療、電信及文旅等,試點地區包括北京、上海、廣東及海南等28個省市,幾乎等於全國性開放,足證大陸對外開放市場的決心。

服貿外資佔比 成長驚人

今年北京服貿會開幕,習近平強調,開放、合作、創新、共享,是大陸服務貿易的發展主軸,也是不可動搖的基本國策。此一宣示,在各國保護主義擡頭、競築貿易壁壘當下別具意義。一方面,全球經濟復甦動能疲軟,需要各國摒棄前嫌,以對話合作代替猜疑對抗,才能早日重新步上正軌。另一方面,大陸內部經濟仍有雜音,持續擴大開放市場,有助應對短期經濟逆風。

特別是面對美國強力打壓與升息環境,大陸資金出現出走跡象,外資從淨流入轉爲淨流出,人民幣一度貶破7.3大關,對大陸經濟造成很大的挑戰。光從人行調降外匯存款準備金率,要求陸銀縮減境外債券投資,就能感受資金外流情勢嚴峻。但大陸堅定不移釋出市場開放的訊號,不僅可減緩短期外資出走力道,也可吸引長期看好大陸的資金持續投入。

值得注意的是,對再次迎來經濟轉型挑戰的大陸來說,光是市場對外開放還不夠,更重要的是需扶持更多民企發展。從過往改革開放經驗可知,對外開放固然可引入資金與技術,但若無內部放權讓利、導入私營經濟效率與活力,經濟斷不可能如此飛快成長。民企對大陸經濟有多重要?從耳熟能詳的五成稅收、六成GDP、七成技術創新、八成就業與九成企業的56789貢獻,更重要是相對於央企或國企,民企在市場經濟中所展現出的創新活力與經營效率。

從大陸企業聯合會及企業家協會發布的「2022年中國企業500強」調查,衡量企業經營績效的營收、獲利、資產報酬率等指標,民企都遙遙領先國企。人均營收,民企是國企的1.24倍,人均獲利及資產報酬率,民企爲國企的1.51倍及2.68倍。這些數字都只納入工、農、中、建四大國有銀行的績優客戶企業,足見民企的強大優勢。把民企比喻爲大陸經濟壓艙石,絕不爲過。

扶持民企發展 經濟關鍵

今年以來,大陸經濟成長表現不佳,主要是投資不振,除房地產外,民企投資低迷更是關鍵。以固定資產投資爲例,今年1~7月整體投資年增率雖下滑至3.4%,但至少還能維持正成長,民間投資成長率不但低於整體平均值,自5月起已連續3個月出現負成長,分別爲-0.1%、-0.2%、-0.5%。逐漸擴大的衰退幅度,足見民企投資乏力,也說明了當前民企的經營困境。

下半年以來,大陸宣佈一連串挺民企政策,從7月《促進民營經濟發展31條意見》、8月《促進民營經濟發展28條具體措施》,9月宣佈設立「民營經濟發展局」,可感知大陸官方對民企的付出與努力。只是,想幫助民企安度難關,並進一步開枝散葉,檯面上短期救急措施遠遠不夠,重點在於如何落實,將資源確實分配到民企手上。尤有甚者,要進一步思考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如何消除國進民退的社會觀感、給予民企更大發揮空間,纔不致讓「兩個毫不動搖」流於口號。

面對外部需求疲軟與內部轉型壓力,短期大陸經濟情勢的確嚴峻,但大陸整體財政健全、幾處建設快速完備,仍有太多資源等待開發,只要政策正確、有執行力,一點都不需要擔心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現在是再次盤整政策路線的好時機。40多年來成功的改革開放經驗,已經做了很好示範。未來如何在擴大開放的格局下,融入更多民企的競爭元素,並建立自由競爭的規範,將是大陸經濟長期動能維繫與否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