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呂秀蓮 馬英九與兩岸和平
旺報社評
民進黨籍前副總統呂秀蓮召開民間國是會議,邀請藍綠白各方人士,爲臺海和平凝聚臺灣新共識,同一天國民黨籍前總統馬英九登陸行程曝光,月底將帶領百餘名年輕學生赴陸,除返鄉祭祖外,將前往上海、重慶等城市參訪,並與在地學生交流,但他不到北京,也未安排馬習二會,畢竟他是首位踏上大陸的中華民國卸任總統,仍然引發關注。呂秀蓮與馬英九不約而同傳遞一個清晰的意涵,「和平派」開始跨越政治光譜,試圖讓兩岸春暖帶來花開。
急獨急統形影不離
國民黨去年九合一選舉勝選,副主席夏立言率團訪問大陸,兩岸關係氛圍改變。大陸疫情解封后,也開始積極邀訪臺灣各界人士,力推兩岸民間交流。習近平第3任期兩岸關係定調「和平交流」、「促通促融」,至於「統一民主協商」、「一國兩制臺灣方案」等政治符號雖掛在嘴邊,但只是既有立場的表達。同樣的,蔡政府與民進黨中央也將「統獨」與「兩岸」適度區隔,統獨層面堅持既定主張,兩岸關係層面則選擇性開放民間交流。
可以看出,兩岸執政者不約而同採取相似策略:區分兩岸關係的政治層面與事務層面,儘可能透過事務層面的交流互動,舒緩政治層面的緊張對峙。因此,無論是大陸一改往日對兩岸溝通機制「已讀不回」的態度,向我方致函希望恢復兩岸直航,還是蔡總統婉拒美國衆議長麥卡錫來臺,改以符合慣例的過境形式會晤麥卡錫,都折射出兩岸目前存在一定程度默契與迴旋空間。
然而,這樣的迴旋空間仍然相當脆弱,這是因爲「急獨」與「急統」兩股力量依舊蠢蠢欲動,企圖將得來不易的空間擠壓殆盡,造成兩岸對撞的後果。先看急獨派,此處並非指門檻極高的法理臺獨派,而是指兩類人:一是希望臺灣與美國打破所有「一中政策」框限,實現實質臺獨,另一類則極力挑釁、刺激大陸動武,以復刻烏克蘭拖垮俄國的腳本,透過戰爭贏得臺灣主權完全的獨立。
再看統派,大陸民間從不缺武統、急統的呼聲。近日剛閉幕的中國政協會議,傳出新科政協委員、網紅民族主義作家周小平的提案,提及「對臺特別行動」、「任何人逮捕或擊斃臺獨黑名單成員能獲得統一勳章」等刺眼表述,格外不同尋常。周小平提出上述建議,官方不至於接納,主要是宣泄內部急統的情緒,但這是首次以「全國政協委員建議」的名義公之於衆,讓人感受到大陸急統民意壓力之巨。
大陸不妨融而後統
最複雜的問題在於,有別於過去幾十年間,臺灣急獨、大陸急統只是各自內部路線辯論的非主流力量,近些年國際因素對臺海情勢影響日切,兩派從美中激烈鬥爭的現實中,獲得了巨大號召力與邏輯支持。尤其是大陸急統派認爲,即便北京有意和平統一,但完全控制不了美臺的政治動作,不如「拋棄幻想」做好隨時攻臺準備。而上述論斷,恰恰爲美國戰略圈預判大陸對臺動武提供最「完美」的證據,反過來又刺激了急獨派推動全民皆兵、以「抓協力者」之名整肅異己。如此一來,大陸急統、臺灣急獨變得形影不離,極具諷刺意味。
北京要適時宣泄內部急統壓力,民進黨也得照顧好急獨派情緒,而美國只要靠一句話或一個動作,就可以讓急獨和急統興奮異常,這就成爲兩岸關係「春暖花開」的最大障礙,也成爲兩岸釀成兵戎相見的最大隱患。在這種狀況下,大陸首先應該重整對臺政策思考,跳出既有思維架構:既然大陸常說「急獨帶來急統」,那按照辯證法反過來看急統何嘗不會導致急獨?
馬英九任內的兩岸和平發展時期,大陸對兩岸關係秉持「先易後難」、「先經後政」的思維,事實證明是成功有效的,但大陸對統獨一直陷在「和戰」二分法困境之中,至今未能理清邏輯。大陸不妨以「融而後統、緩統化獨」八個字,處理當下的兩岸困局,爭取臺灣社會認同,或許兩岸和平共識會超越黨派光譜與歷史分歧,成爲兩岸心靈契合之路的最重要一步。
兩岸真和平纔是臺灣真民主,和平「無色」且無價,不需要分紅藍綠白。大陸要提出感動人心的和平統一主張,臺灣所有「兩岸和平派」也要努力構建論述、說服選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