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美元沒那麼好 人民幣沒那麼差

旺報社評

6月初美國會兩黨協商通過暫緩實施債務上限,美債問題船過水無痕,未料惠譽信評無預警調降美國主權債信評等,從最高AAA下調一級至AA+。根據惠譽降評聲明,美國國債問題加速惡化,預估2023年美國政府赤字佔GDP比將達6.3%,較2022年驟增2.6個百分點,接下來2年將進一步攀升至6.6%及6.9%,政府負債將同步巨幅增加。但美國長期陷入債限僵局政黨惡鬥,政府治理能力遠不及信評同等級國家。

去美元化風潮漸成形

惠譽降評的理由充分,以債務規模來看,長期財政赤字讓美國債務日益擴大,如今已達空前的31.4兆美元。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預測,未來10年美債將以每天52億美元的速度增加,2033年美國未償公共債務將達到52兆美元,大衆持有聯邦政府債務佔GDP比將達到118.9%,較今年98.2%高出近21個百分點。債務增長速度高於經濟成長速度,代表政府借來的錢無法創造等值的經濟效益,債務螺旋將壓垮政府的信譽,進一步拖累經濟表現。

不過,美國財政部長葉倫,及重量級經濟學者桑默斯、克魯曼等紛紛指出,這是不需要擔心的問題。以美國的經濟規模、科技實力與美元國際地位,就算債務持續攀升,美國還是有能力解決,不至於走到無法償債或發債的地步。克魯曼更是直言,憑藉着美元在國際上的信用,美國擁有印鈔終極武器,何況對照日本債務規模(佔GDP比重),美國其實一點都不嚴重。

確實,相較於標普全球於2011年首次降評美國債信所引發的巨大沖擊,這次不管是股市或是債市,影響的時間及規模都不算大,顯示市場投資人對美債有信心。不過,短期沒有問題,不代表長期沒有毛病。特別是美債規模持續快速膨脹,加上債限鬧劇明年中可能又將重來一次(暫緩期限到2025年1月1日),難保市場不會變心、重演拋售美債劇情,恐怕會對美元長期價值造成折損。

更何況,國際去美元化風潮逐漸成形,美元國際地位受到挑戰。根據7月初IMF公佈的官方外匯儲備貨幣構成數據(COFER),美元是全球央行最愛持有的貨幣,佔比高達59%,但這個數字是近30年的最低點,較2001年72%少掉13個百分點。美元作爲外匯儲備貨幣,重要性已大不如前。

提高人民幣國際使用

美元地位弱化趨勢,除了與1999年歐元上路有關外,2009年大陸啓動人民幣國際化措施,人民幣快速崛起,更是關鍵因素。這不只表現在人民幣外匯儲備佔比的提升(從無到有,2023年第一季已達2.6%),也反映在企業、個人及投資者的跨境交易上(包含貿易與投資)。

根據大陸外匯管理局的統計,若按交易結算貨幣進行分類,2023年第二季人民幣在大陸跨境交易中佔比已逼近一半(49%),不僅創下歷史新高,也是首度超越美元佔比,此一趨勢仍在持續。

這意味人民幣作爲外匯儲備、貿易及投資結算貨幣的角色,正在突顯。尤其與大陸友好國家,如金磚國家、中東及中亞地區,甚至是東協等,使用人民幣結算意願明顯高於其他國家,成爲人民幣國際地位提升最大助力。

短期美元國際地位仍難以撼動,也讓美國可以持續透過發債,向世界各國課徵「鑄幣稅」(seigniorage),來融通其赤字。只是,長期來看,隨着各國加快去美元化步調,以鄰爲壑的債務貨幣化模式,恐怕難以爲繼。對此,北京或許更該思考的是,如何具體擬定策略、加速人民幣國際化進程,藉此提升人民幣國際地位。

短期還是要先穩住人民幣走勢,不能讓貶勢繼續擴大。長期則要全面活化人民幣市場,提高人民幣國際使用範圍與頻率。不管是作爲跨境貿易結算貨幣,或是作爲投資商品貨幣,甚至作爲各國央行儲備貨幣,都必須想辦法讓境外機構、跨國企業或人們願意持有。而想要達到此目標,絕對需要一個較爲強勢(升值)貨幣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