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民意與外交決策之間的差距很大

旺報社評

最近有兩份跨國性的民意調查顯示,一些國家民衆對中國大陸的觀感有每下愈況的趨勢。部分國人在民進黨鼓動抗中保臺情緒的影響下,認爲反中已成爲世界「主流」,可以成爲臺灣抗中的助力。這種想像是對民意的形成、民意與外交政策關係的錯誤理解。不但讓我們對國際政治產生誤判,也容易被國外政客利用,造成外交資源的錯置與浪費。

反中非挺臺 誤判更加危險

這兩份跨國性民調,一份是美國大型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所公佈的《習近平時代全球輿論對中國態度的轉變》,一份則是總部位於華盛頓的德國馬歇爾基金會和德國貝塔斯曼基金會聯合發佈的《跨大西洋趨勢2022》報告。

皮尤研究中心今年在19國進行調查,其中美國、日本、加拿大、德國、荷蘭、瑞典、韓國、澳洲等國,都有超過7成民意對中國大陸反感,只有馬來西亞、新加坡和以色列3國的多數民意仍對中國大陸存有好感。美國和德國智庫的研究是對跨大西洋地區的14個國家(美國、加拿大、德國、法國、義大利、荷蘭、波蘭、立陶宛、羅馬尼亞、西班牙、葡萄牙、瑞典、英國和土耳其)進行調查,其中9個國家超過半數持負面觀點。

但是我們若就這兩份報告去形塑我們對世界的認知,並認爲對中國的反感會轉化成對臺灣的友好與實質支持,無疑是簡化且危險的。首先,西方國家對中國的反感,除了部分出於中國內政與外交的作爲,部分跟近年來西方國家民粹主義興起有關。在西方,種族主義與民族主義大行其道,心態逐漸轉向排外與封閉。更由於新冠病毒的流行,在政客的操弄下,變質且擴大成對亞裔普遍的歧視與攻擊。皮尤中心的報告有五分之一的亞裔美國人認爲對亞裔的攻擊與川普將新冠病毒污名化有關,臺人亞裔面孔自然不能倖免。

第二,我們常說,民意如流水。民意的形成往往受到新聞事件或政治人物與媒體的影響。皮尤長期以來的調查,不喜歡中國的比例從未超過5成。2018年川普開始對中國大陸進行貿易戰,民意出現巨大變化,不喜歡中國的比例開始超過5成,來到60%,喜歡中國的比例急速下降至26%。可見不能說政治菁英對於民意沒有產生一定的影響,政治人物影響輿論來支持其行爲與利益,舉世皆然。而美國又掌握了全球的話語權,間接影響了特別是西方國家對中國的觀感。而這兩份報告都顯示,年輕世代對中國的反感不如老一輩強烈,這是值得觀察的趨勢。

輕信了承諾 臺灣成冤大頭

第三,更重要的是,對中國的反感未必會成爲對臺灣的實際支持。2017年韓國因爲部署薩德飛彈(THAAD)引發中國抵制報復,韓國反中情緒就持續升高,皮尤中心調查今年更高達80%。但是日前韓國總統尹錫悅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專訪,當他被問到「如果中共進攻臺灣,韓國是否會支持美國在臺的防禦工作」時,他說,「一旦中共進攻臺灣,北韓也極有可能發起挑釁。屆時對於韓國而言,以強有力的韓美同盟基礎應對北韓挑釁應該會成爲最優先課題」,巧妙地迴避了敏感話題。

尹錫悅深知臺海問題不僅是兩岸內戰,而且是中美爭霸的代理人戰爭,韓國應該避免被捲入纔是上策。而美德智庫的調查也顯示,涉及到臺灣問題,受訪者明顯表現謹慎的態度。在被問到如果中國武力入侵臺灣,自己的國家應該如何應對時,大多數受訪者還是支持通過外交手段或者是制裁,支持向臺灣輸送武器或者是派遣軍隊的意願很低。

西方所做的這些民調有廣泛的參考價值,但外交政策主要取決於國家利益,而非民意,民意與外交政策之間的差距往往非常大。但ㄧ些政客喜歡利用民間反中排外的情緒,提高抗中的聲調,博取民衆的支持,甚至對臺灣做出虛華無實的口頭承諾,臺灣不可輕信而當了冤大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