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南海今年可望譜出新篇章

旺報社評

菲律賓總統小馬可仕訪華,北京再次展現自去年秋冬以來的元首外交氣勢,也如同中共中央外事辦主任王毅所強調,2023年外交工作重點在識變、應變、求變,要全力防範、化解重大外部風險挑戰。小馬可仕訪華後,北京在南海議題上能否有新進展,將是檢驗外交成果的重要指標。

有意願化解南海爭議

南海主權糾紛涉及中國大陸、部分東協國家及臺灣,其中以中國、越南及中國、菲律賓之間的衝突最爲緊張。菲律賓跟美國簽有共同防禦條約,是南海行爲準則磋商中最難處理的部分。去年11月越共總書記阮富仲訪問北京,雙方同意早日達成「南海行爲準則」談判,這次小馬可仕訪華對南海議題的表態十分重要。

依據中菲聯合聲明,雙方同意建立直接溝通管道,以「和平方式」處理雙方航道爭端。聲明中還指出,習近平和小馬可仕「就南海局勢深入坦誠地交換了意見」,「強調海上問題不是兩國關係的全部」。小馬可仕在接受央視新聞專訪時表示,他這次訪華將會爲未來5到6年的中菲關係定下基調。

小馬可仕強調,美國不會成爲中菲之間的第三方,因爲美國不是直接利益相關方,中菲之間的問題須由菲律賓和中國直接進行協商。但可以涉及東協,因爲東協是亞太地區的一員,在亞太地區有相關利益,亞太地區的未來必須由亞太地區來決定,而不是由其他人決定,小馬可仕在這次專訪中對於南海爭議更清楚表達了明確的立場。

2002年中國大陸與東協共同簽署了《南海各方行爲宣言》,根據宣言第10點,各方同意以制定「南海行爲準則」爲最終目標:「有關各方重申制定「南海行爲準則」將進一步促進本地區和平與穩定,並同意在各方協商一致的基礎上,朝最終達成該目標而努力。」但20年來,並無具體進展。

由於東協和中國大陸所處國際環境與雙邊關係,已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南海行爲準則」協商今年可望峰迴路轉。

2022年前10個月,中國與東協雙邊貿易7984億美元,同比增長13.8%,互爲最大貿易伙伴。加上《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正式生效,東協幾乎已鑲嵌到以中國爲主導的經濟整合中。

經濟軍事實力做後盾

中國大陸也深入東協國家的基建工程,例如,這兩年開通的中老鐵路與雅萬高鐵,對東南亞交通系統整合與區域發展有深遠的影響。去年10月底,小馬可仕出席達沃-薩瑪律島跨海大橋開工儀式,該項工程由中國企業承建。東南亞越來越難以脫離中國大陸強大的經濟網路,「反中牌」已經無法奏效,強行要求東南亞國家選邊,只會適得其反。

除了經濟實力以外,大陸的軍事力量也越來越具備控制南海的能力,東南亞國家海上實力遠不如解放軍,部分國家存依賴美國保護之心,但近年開始懷疑美國在此區域內威懾解放軍的能力。自2014年開始,大陸在設於南沙和西沙羣島的民軍兩用基地,陸續完成雷達、反艦和防空飛彈、戰鬥機等軍事部署,大幅提升在南海的監控及軍事投射能力,美國媒體形容南中國海已成爲中國湖(Chinese Lake)。

在東昇西降基本盤下,中國大陸和涉入主權爭議的東協國家,均不願擴大沖突,着重於合作而非爭執。但全球50%商船和三分之一海上貿易經過南海航道,美國對南海雖無主權要求,但有其重要的經濟與軍事利益,更是鞏固美國霸權關鍵之所繫,不可能完全退出。美國還是會頻繁地派遣軍艦和軍機在南海航行和飛越,進行「自由航行」,維持軍事的存在。

美國希望深化與菲律賓軍事合作關係,增設新的海空軍基地。解放軍與美國及其盟友之間的軍事摩擦,仍有可能發生,但東協與中國經濟關係將更緊密,中國的軍事存在感也會更強,「南海行爲準則」在越南與菲律賓相繼表態後,有機會於今年收成,南海局勢可望譜出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