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日本兵推臺灣難民潮 國人能無感?

旺報社評

日本內閣官房長官鬆野博一日前赴鹿兒島,視察一旦「臺灣有事」時,接納沖繩附近諸島居民的相關計劃與設施。日本內閣想定「臺灣有事」,將緊急撤離臺灣附近5個島嶼約12萬居民至九州,其中鹿兒島縣爲主要收容地。

沖繩憂捲入臺海衝突

2022年8月時任美國衆議院議長裴洛西訪臺,大陸圍臺軍演不但升高臺海緊張情勢,朝臺灣方向發射的9枚飛彈中,5枚落入日本專屬經濟水域(EEZ),更使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臺灣有事說」成爲日本的國安議題,鄰近臺灣的沖繩島民感受尤其深刻,擔心「臺灣有事」沖繩難以置身事外。日本的民調顯示,近8成沖繩人「擔心捲入美中對抗的臺海衝突」,比例遠高於日本本土。

岸田內閣針對「臺灣有事」展開各項兵推,包括如何安置避難的沖繩等外島居民及流亡的臺灣民衆。沖繩島民對戰爭的恐懼,比日本本島居民更高,由於1945年沖繩戰役疏散計劃失敗,造成約10%至33%平民的死亡,遭日本政府遺棄的歷史記憶揮之不去。日本政府爲取信沖繩民意,責成九州各地方政府於2024年度制定相關作業計劃,此爲2022年底修訂的《國家安全保障戰略》明訂之要求。

臺、日隔海相望,並無陸地相連,以色列與哈瑪斯衝突時所開設的「人道走廊」,都難以有效疏散加薩地區平民到一線之隔的埃及,臺灣人如何能在「有事」時跨海疏散到日本?何況日本計劃先疏散日本人,如何兼顧臺灣難民?以日本西南羣島基礎設施,恐難承擔大量臺灣難民涌入。

日本在法律上是對難民不友善的國家,6月20日「世界難民日」,易普索(Ipsos)針對29個國家的「支援難民行動」進行調查,日本敬陪末座。日本人支援難民的意識薄弱,承平時期臺日友好,但「臺灣有事」時日本的法律恐難對臺灣人網開一面,大量收容臺灣難民。

2022年約1萬2500名難民在日本申請庇護,但日本僅通過202人的申請,不過基於人道主義的考量,另允許1760人留在日本,與每年認定1萬名以上難民的歐美先進國家相較遜色不少,成功率之低世界之最。依據日本新修正的《出入國管理及難民認定法》,難民視同罪犯,允許政府驅逐申請3次難民身分但未獲通過的外國人,難民在日本的處境更形困難。

日收容難民世界最低

俄烏衝突後,日本雖以「準難民/避難民」的援助架構,接受逾2400名烏克蘭難民,但仍有許多烏東難民未能如願。少數取得「準難民/避難民」身分的烏克蘭人,難以符合《入管法》嚴苛的難民認定條件,很難長期在日本生活。日本「臺灣有事」兵推雖想定臺灣難民涌入問題,但恐難爲臺灣開設「人道通道」,臺灣難民恐將如越戰結束後的南越人民,淪爲海上難民的命運。

面對美、中競爭,蔡英文外交單邊押注美國,將臺灣的安全寄希望於美日同盟的外溢效果,透過大內宣試圖使國人相信美、日相挺臺灣,「抗中保臺」有底氣,即使「臺灣有事」,日本是臺灣的退路,忽視民進黨政府兩岸政策的危險性,在總統大選中,不思檢驗自視爲「務實臺獨」的賴清德「和平保臺」之虛實。「臺灣有事」無路可退,此不是民進黨口口聲聲的中共「認知作戰」,而是關係2300萬人民安全的嚴肅課題,賴清德應迴應多數選民的不安,不要再虛應故事。

與安倍同屬「清和會」的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提醒,日本憲法規定通過對話維持和平,絕對不進行戰爭。出兵臺灣不在日本防衛政策的選項中,國人應務實探索如何維持「兩岸和平」纔是正途,要解決兩岸歧見,不能靠互相仇視,應首重對話,全面恢復兩岸各項交流,此爲兩岸關係的根本要務,不要妄想「臺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代表日本出兵護臺,對日本兵推設想如何應對「臺灣難民問題」,不能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