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臺灣的命運不能由美國決定

旺報社評

去年8月美國衆議院議長裴洛西訪臺,北京反應激烈,一度引起美中關係緊張。所幸拜登與習近平11月在印尼峇里島會談,雙方都展現管控分歧、尋求共識的善意。拜習會後兩國外交、經濟高層對話陸續恢復,魏鳳和、奧斯汀兩位防長也在柬埔寨會談。但中方拒絕恢復軍事對話機制,且持續在臺海軍演,去年底還傳出共軍飛機與美軍飛機在南海近距離接觸事件,美中軍事角力強度仍高。

美中進入長期博弈

兩國經濟與外交對話成效較佳,大陸副總理劉鶴與美國財長葉倫18日於瑞士蘇黎世首度面對面會晤,葉倫表達訪問北京的意願,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即將於2月5日至6日出訪大陸,屆時將與新任外長秦剛會面,驗收去年拜習會面後的成果。整體看來,中美競爭並未緩和或轉向,而是雙方都有意願節制,不讓衝突升高以至於失控。

也就是說,美中對抗進入全面性、長期性的博弈階段,雙方都認識到單一面向的對抗甚至一場戰爭都不可能解決這種僵持的局面,而且代價高昂。當中美進入長期博弈賽局,對臺灣而言,有風險也有機會,更要小心面對審時度勢,找出自處之道。

日前布林肯出席芝加哥大學活動時被問到美中關係是否已趨緩,他回答是肯定的,但承認臺海議題仍是分歧焦點。布林肯之前也透露與秦剛會談可能會涉及的四大議題,包括俄烏戰爭、核武問題、高層對話以及釋放美國公民等。這四大議題是美方所提出,而且看似要求中方讓步的居多。但照常理,這次會談是美方主動提出並在中方領土會面,除非美方一開始就有意破局,空手而回,否則很難在不作出相對讓步的情況下,要中方照單全收。所以臺灣問題雖不在美方的議題上,但是很難不觸及。

臺灣問題對中方而言有所謂「紅線」,美方也希望有「護欄」。當雙方都認知到要進入長期博弈,紅線或護欄的設定更爲重要。因爲長期博弈或無限賽局最重要的就是要讓競賽可以持續,而非短期或局部的輸贏。這就必須在規則上建立共識,也就是澳洲前總理陸克文提出的所謂「有管理的戰略競爭」。

以臺灣人民爲籌碼

去年8月裴洛西訪臺風波後,美方對中方關於對華政策的說詞有微妙的變化。去年3月拜習視訊通話上,美方表達「四不一無意」(美國不尋求與中國打新冷戰、不尋求改變中國體制、不尋求通過強化同盟關係反對中國、不支持臺獨、無意與中國發生衝突)。11月的拜習實體會面,美方又加上「不支持臺灣獨立,也不支持兩個中國、一中一臺」的說法。這次布林肯訪華,中方必然會要求美方具體落實。屆時,布林肯關於臺海問題的表述就值得關注。而他的表現也很可能影響接下來葉倫訪問北京的收穫。

白宮有意讓中美關係緩和下來,但受制於國內政治因素。美國衆議院民主黨失去多數,由共和黨主導,特別是在議長選舉中,共和黨極右派取得極大的左右力量。新任議長麥卡錫上任後,衆議院立刻成立「美國與中國共產黨戰略競爭特別委員會」並獲得兩黨一致的支持。反中仍將是美國2024年總統大選的主旋律,要提防美國右翼勢力「暴衝」,爲中美競爭投下不確定的變數。

白宮與季辛吉、陸克文等國際戰略學者都傾向中美應該避免攤牌,而要進行長期博弈,美國也有學者建議臺灣應避免成爲中美攤牌的引爆點。對臺灣而言,中美博弈長期化有利於現狀的維持,但是從更高層次看,長期博弈下的臺灣不應該只是苟延求存,而要在複雜險峻的外部環境中維持生存與發展,爲人民創造最大福祉。

美國追求自己的家利益,臺灣的命運不能由美國決定。美國智庫日前兵推臺海戰爭,假設美國介入、臺灣堅決抵抗,結果是北京登陸失敗,臺灣慘勝卻淪爲廢墟,而這只是第一戰。中美博弈無論誰輸誰贏,若以臺灣人民的生命財產爲籌碼,即使站對邊又有何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