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無須對大衛營三文件反應過度

旺報社評

美日韓三國領袖18日在美國大衛營舉行「美日韓峰會」,達成三國領袖每年至少舉行一次三方峰會;三國外長、國防部長、財長、商務部長及國安顧問每年至少開會一次;每年舉行一次由司長、局長級高官參加的印太對話,並實施部隊共同演訓等結論。美國駐日大使伊曼紐強調,這不僅是美日韓首度,更是歷史性的一次三方會議。

日韓和解十分脆弱

岸田文雄首相與尹錫悅總統都將峰會定位爲「美日韓合作的歷史性機遇」,白宮印太事務協調官坎貝爾稱,「美日韓峰會」是將三國鎖在一起的「21世紀決定性峰會」。美國有意將美日與美韓兩組同盟整合爲三邊同盟關係,由峰會發表的「大衛營原則」、「大衛營精神」與「三方協商承諾」三文件可知,美國推動東亞安全機制「北約化」初步有成。

歐巴馬時代即着手推進日韓安全合作關係,兩國2016年於首爾簽訂《日韓軍事情報保護協定》,但2017年南韓總統文在寅上任,改採對日強硬政策,日韓關係因慰安婦及徵用工賠償爭端而陷入兩國建交後最低潮,情報保護協定中止,日韓安全合作退回原點。南韓總統尹錫悅就任後,積極解決日韓歷史問題,加上拜登總統在日、韓間穿針引線,爲美國推進「美日韓峰會」創造條件,三方高峰會終於舉行。但日韓和解仍十分脆弱,而美國即將大選,共和黨未必對拜登外交政策埋單,藉「大衛營三文件」建立的制度性合作關係,推進「自由開放的印太」戰略佈局前景不明。

尹錫悅15日發表光復節演說時表示,美韓同盟與美日韓安保合作的重要性與日俱增,爲遏制北韓核武及飛彈威脅,必須透過三方緊密的偵察合作,達成即時共享北韓飛彈動向的體系,並強調南韓與日本是「擁有共同價值觀、追求共同利益的夥伴」,將與日本加強安全及經濟領域的交流。

尹錫悅將美日韓安保合作聚焦在朝核問題,避免言及中國,但伊曼紐大使點名中國,呼籲美日韓團結應對「中國威脅」。美韓同盟與美日同盟掛鉤後,因應事態的範圍將溢出朝鮮半島,共同應對中國在臺海與南海的安全挑戰。

峰會發表的「大衛營原則」將對三國持續合作訂定指引,「大衛營精神」則集中在三方合作的願景及具體執行計劃,美日韓雖未進入「北約」集體防禦的層次,僅在「三方協商承諾」文件中宣示,在面對攸關集體利益與安全的區域挑戰、挑釁和威脅時,將迅速協調應對行動。三國將依據各自的法律體系與政治情勢,保持各自採取行動的自由權利。

印太北約化有難度

峰會延續去年東亞高峰會(EAS)三方場邊會談立場,重申臺海和平穩定是國際社會安全與繁榮的不可或缺要素,呼籲和平解決兩岸歧見。大陸高度關注美日韓「綁在一起」對東亞安全秩序及「臺灣問題」的影響,國防部長李尚福表示,「臺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不容任何外來干涉,妄圖以臺製華,必將以失敗告終。」美國瞭解兩岸關係的「紅線」,「美日韓峰會」意味華府及其印太盟邦深化軍事聯繫機制,但未將如何因應臺海衝突清晰化,以避免過度刺激北京及對臺灣獨派傳遞錯誤訊號。

從峰會結果來看,印太安全「北約化」操作有其實際難度,除囿於「和平憲法」下的日本無法置身「集體安全」的律法限制外,日韓及東協國家與中國經貿關係十分密切,希望避免過度捲入中美競爭賽局,以創造左右逢源的空間,能從美國得到安全保障,又不需要放棄從中國獲致的經濟利益。印太國家很難和美國同仇敵愾,共同組成「抗中」同盟,印太區域不會回到冷戰時代,以鐵幕相互隔離。

印太「北約化」是美日鷹派一廂情願的想法,北京無須杯弓蛇影,在外交及軍事上反應過度,而應保持戰略定力,妥慎應對中美競爭,做好「周邊外交」,兩岸關係力求落實兩岸融合發展,「知止而後有定」創造戰略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