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習李考察足跡與中共新路線
旺報社評
大陸領導人習近平、李克強分頭北上、南下考察,代表了北京高層經過北戴河會議的密集討論後,已對未來5到10年的政治路線與國家發展方向形成共識,將在堅持改革開放、經濟建設的基礎上,緊抓意識型態、加強社會治理、促進共同富裕。
緊抓意識型態主導權
觀察習近平、李克強的考察行程,可以看出若干指標性訊息。習近平赴東北遼寧省,除了依慣例赴當地駐軍考察外,每一項行程都具有象徵性意涵:先是瞻仰國共內戰遺蹟、慰問烈士遺屬,重點在強調「紅色血統」和「紅色江山」的正當性,亦與習近平作爲中共總書記主抓意識型態的職責相匹配。
習近平在遼寧的考察雖安排了企業行程,但未着墨在一般企業實務,而聚焦在自主創新、核心技術自立自強上。習近平也走訪了社區設施、森林公園,前者與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做好基層市民尤其是老幼弱勢羣體服務有關,後者則與生態環境保護有關,兩者都是10年來大陸民衆較「有感」的施政成績。尤其過去3年應對疫情,已提升大陸基層社區的動員力,減碳治污的努力,也讓深深困擾民衆的霧霾問題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從習近平行程安排,可以感受他對如何進一步提高民衆生活水準,加強大陸各方面抵禦風險能力的關心。習近平的路線圖相當清晰:第一是緊抓意識型態主導權,絕不容許社會或經濟力量形成挑戰中共權力和執政地位的現象,爲此要加強對黨員、民衆的教育;第二是加強社會治理,讓社區機構能夠迴應基層民意的訴求,把矛盾化解在基層、防止上升爲統治正當性危機;第三是促進共同富裕,透過黨政力量保證更多資源向弱勢羣體傾斜,擴大公共福利體系。
相較於習近平着重「經濟基礎之上」的問題,李克強南下深圳考察、召開與粵、蘇、浙、魯、豫、川六大省長的視訊會議,則是在關切經濟基礎本身是否牢固。
比如,李克強在視訊會議上列出一系列數據,強調這6省經濟總量佔全國45%、市場主體數量佔4成以上、貢獻了40%以上的就業、進出口和利用外資都接近全國6成,4個沿海省分對中央財政淨上繳貢獻超過6成。再如,李克強在深圳鹽田港喊話「改革開放就像長江黃河不會倒流」,又親自向鄧小平銅像獻花致意,政治宣示意味相當濃厚。
與世界互相深度融合
李克強作爲大陸國務院總理,對經濟成長、擴大就業、促進內需等實務工作擔負重要責任,他坦率表達出,經濟大省只有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經濟發展優先,整個國家纔有財力去扶助中西部弱勢地區,支持社保、醫保等福利體系。換言之,如果連經濟發達省市都失去成長動能,想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可謂緣木求魚。大陸官方最新公佈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7月經濟復甦勢頭放緩、就業問題加劇,李克強南下喊話改革開放的深意,就是在於大陸必須要與全球經濟連結、持續依靠外資保持沿海經濟發展動力,才能讓全國經濟良性循環起來。
中共治國哲學堅持「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唯物論,習近平、李克強的關注重點一個在上層建築、一個在經濟基礎,兩者不僅不存在矛盾,而且還是中共執政路線的結合體。正如習近平近期頻繁強調的「中國式現代化」願景,大陸1979年後實現長達40年的高速成長,首階段現代化已經告一段落,的確進入了十字路口,未來何去何從,將在二十大報告中有所呈現。
去年大陸人均GDP達1.25萬美元,距富裕國家僅一步之遙,當前是能否跨出「中等收入陷阱」關鍵時刻,北京既要防止落入拉美國家的福利主義陷阱,更要避免如東亞國家步上西方式社會政治多元化之路。二十大前夕,中共表明既不選擇左轉,也不右轉,更不會「形左實右」或「形右實左」,將在兼顧改革開放與意識型態原則下,繼續摸着石頭過河。
歸根結底,大陸要先「作自己」,再儘量把自己鑲嵌進世界經濟體系中,讓西方社會打消脫鉤的念頭。中國與世界互相深度融合,走向「人類命運共同體」,纔是中國與世界最大的確定性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