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優化經商環境 加快疫後復甦

旺報社評

大陸防疫政策快速開放,各方開始樂觀看待明年大陸經濟,「彭博社」預估明年有機會成長4.9%;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大陸明年成長將佔全球經濟總成長的30%;大陸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尹豔林稱,大陸經濟已挺過最困難時刻。對籠罩在衰退陰影中的全球經濟而言,大陸加速復工復產是一劑「強心劑」。不過,拚經濟需要的不僅是短期政策激勵與企業行動力,更需要優化經商環境,促進消費與投資的良性互動。

推動契合企業需求政策

大陸自2020年施行《優化營商環境條例》,近年來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即「簡政放權、加強監管、優化服務」,相當程度上改善了經商環境。據統計,2013年以來大陸平均每年新增市場主體超過千萬戶,登記在冊的企業總數由2012年約5500萬戶,到2022年6月增長了1.9倍,市場主體數量的增加,表明開辦企業便利度的提高。不過今年以來,受疫情和國際局勢變化影響,大陸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發展壓力較大。今年大陸民間投資增長持續低於整體投資增速,前10個月僅增長1.6%。因此,如何進一步優化經商環境,爲企業紓困解難,值得深思。

從世界銀行數據來看,大陸近年來的經商環境全球排名有顯著提升,但目前大陸在經商環境評價方面尚欠缺一套系統、透明的評價體系和指標。如果能夠建構合理的指標體系,並將其納入各級地方政府的發展規畫,以考評促改革,那麼就能夠查找問題根源,尋求化解方法,從而推動政策制定契合企業需求。

在系統指標建構上,可參考先進國家和國際組織的經商環境評價標準,同時順應大陸實情進行轉化和再創造。比如,可依世界銀行發佈的全球治理指標,將政府治理、政務服務等因素納入經商環境指標體系的變量中,亦可借鑑RCEP、CPTPP經貿規則推動相關領域審批制度改革。

大陸近年數位經濟發展迅速,若地方政府各部門皆能善加利用數位新科技,可最大程度降低企業的制度性交易成本。以北京爲例,近年北京市場監管局持續優化開辦企業流程,2018年推行企業登記全程電子化,企業開辦時長從24天縮短到5天;2019年透過「e窗通」平臺,將申請營業執照、刻制公章等企業開辦過程中可能辦理的事項全部納入,所有數據一表填報,不用再單獨跑各部門審批,將開辦時間進一步縮短至「一天全辦好」。目前,北京市96%以上的登記註冊業務透過信用承諾制辦理,審批效率極大提升。

善用數位科技提升效率

數位科技不僅能提升行政效率,更重要的是推動政府服務事項在大陸全國範圍內實現「一網通辦」,破除地方主義的資訊壁壘,實現跨地區、跨部門、跨層級數據共享和業務辦理。大陸曾提出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正是着墨於提升經商環境,未來進一步破除阻礙資訊、資源、人員流動的機制藩籬,數位科技大有可爲空間。

企業自身也需要不斷創新激發活力,參與打造一個良性的商業氛圍。大陸近來多個省分「組團出海」開拓市場,其中既有廣東、浙江、江蘇、福建等傳統外貿大省,也包括四川、湖南這樣的內陸省。更多大陸民營企業認識到科技創新的重要意義,並加大投入,例如4萬多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面對疫情帶來的挑戰,展現出其價值韌性與創新活力,爲社會整體經商環境提供堅實支撐。

大陸媒體常說,經商環境「優」無止境,突顯了經商環境對於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性。面對複雜嚴峻的國際環境,企業遇到的挑戰增多,需求也日益多元化,因此,進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激發民營企業的創造活力,是大勢所趨。政府繼續在服務上做「加法」,在辦事流程上做「減法」,降低企業的行政成本,提高民營經濟的運行效率,才能加快疫後復甦的節奏和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