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戰爭對誰都沒有好處 尤其臺灣

旺報社評

最近美中臺三方都透過重要文件或領導人談話,表述國家的基本立場與發展方向,也都涉及臺海議題。三方對兩岸關係的認知、國家利益的立場固然不同,但可以發現「和平」一詞頻頻出現。身處衝突點的臺灣,尤其希望和平不是敷衍的口號,而是責任的承擔,是化解危機的良方與永恆追尋的目標。

尋求和平相處之道

蔡英文總統在國慶演說中強調要站穩「四個堅持」的立場,要在經濟產業、社會安全、民主體制與國防戰力等四個方面打造「四大韌性」。在兩岸關係上,則強調維持臺海和平穩定,是兩岸共同責任,兵戎相見絕對不是兩岸的選項,堅持立場之餘,也表達和平的意願。

美國於10月12日發表「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定位大陸爲「唯一既有重塑國際秩序意圖,也有愈來愈強的經濟、外交、軍事和技術力量來推進這一目標的競爭對手」,進一步確立與中國競爭的態勢。但美國也承認,中國在經濟、氣候變化和全球公共安全等全球議題上有重大影響力,認爲「美國和中國和平共存是可能的」。在兩岸問題上,報告稱美國要與盟邦共同支持、維護臺灣海峽的自由航行與和平穩定,並說美國不支持臺灣獨立,繼續奉行一箇中國政策,反對任何一方單方面改變臺海現狀。用簡單方式說,美國將與大陸展開和平的生死存亡之爭。

中共領導人習近平在二十大上發表報告,針對兩岸議題強調「解決臺灣問題是中國自己的事」,以更堅定果決的語句強調反分裂,反干涉。中共十六大後未曾出現的「不承諾放棄武力」一詞再度出現,但習近平同時說「我們堅持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爲前提」,在習近平心中,和平並未絕望。

可以看出三方都有自己的堅持與盤算,但也有維繫和平的意願。如何在激烈競爭中維持和平,就非常重要。這要從臺海問題的本質追究起,不能否認兩岸分裂是內戰的延續,同樣不容否認,也是地緣政治大國競爭的結果,當中美競爭成爲未來十年大國角力的核心議題,臺灣捲入其中就是無可避免的命運。臺灣的安全固然需要國際的保障與支援,但蔡英文過度依賴國際的連結與強權介入,臺灣生存發展問題卻治絲益棼。蔡總統國慶演說「給世界更好的臺灣」的文青式語言,不但不能解決內外交迫的窘境,反而對內製造分裂,對外失去國家戰略主導權,徒增兩岸誤解。

找到兩岸對話基礎

正確之道應明確對國際社會表示,樂於透過科技發展、國際援助與民主價值與國際連結,贏得支持,但願意迴歸憲法一中,致力尋求兩岸和平相處之道。宣示臺灣不做大國博弈的棋子,不成爲烏克蘭第二,也不做國際社會的麻煩製造者,拒絕爲動盪不安的世界平添冤魂。北京也要知道,臺灣問題的複雜不僅在外部勢力的干預,也有自我認同與價值觀、制度差異的問題。北京自信時間站在自己這邊,何妨主動對臺灣開大門、走大路,有序開放赴臺旅遊與陸生赴臺就學,重新啓動兩岸民間交流。

兩岸政治分歧問題一時難解,但「促統」是大陸對臺重要抓手,好在兩岸關係危中有安,習近平政治報告中仍強調「融合」與「心靈契合」,有心追求「心靈契合的統一」。若能以「融合」方式解決雙方的分歧,統一自然水到渠成。臺灣大多數人並不否定自己的中華民族身分,也不否定一中精神的憲政秩序,兩岸不難找到對話的基礎。

美國政學界不少人認爲,美國對於兩岸分裂的終局解決,並沒有置喙的立場,但基於自身利益、區域穩定、美國威信乃至全球經濟等因素,臺海和平對美國至關重要,然而,爲遏制中國崛起而在臺海發動代理人戰爭未必明智。臺海一旦爆發衝突,美國必定介入,但會介入到什麼程度,沒有標準答案。

正如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所指出,戰爭對誰都沒有好處,臺積電將毀於一旦,世界經濟將衰退3成,更不要說將哀鴻遍野、生靈塗炭,相信不是美中臺三方領導人所樂見。認清歷史、面對現實、共創和平,方爲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