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唱方文山的歌 誰統戰誰

旺報社評

民進黨臺北市議員簡舒培、陳賢蔚痛批臺北市教育局放任敦化國小合唱團唱〈我們同唱一首歌〉,讓影片被剪接進福建春晚節目,成爲大陸統戰的工具。時代力量立委陳椒華質詢教育部長潘文忠,指康軒出版社國中生物課本以「土豆」稱呼馬鈴薯,非常不妥,潘文忠當場要求出版社修訂。

臺灣流行音樂 傳唱大陸

「敦化國小合唱團事件」經臺北市教育局調查,認定校方有3項行政缺失,除要求檢討改進外,並懲處校長劉建男;康軒出版社立即道歉,表示會修訂內容,依規定送審。很明顯,這兩起事件最終都被認定是犯了錯,但敦化國小合唱團和康軒出版社真的錯了嗎?

〈我們同唱一首歌〉是臺灣知名作詞人方文山的創作,2022年推出時曾遭到民進黨抨擊。當時方文山表示,作這首歌是爲了緩和兩岸緊張關係。民進黨和陸委會認定這是一首統戰歌曲,但爲什麼一定是大陸統戰臺灣呢?歌詞運用臺灣人熟悉的語境,如「愛拚纔有好名聲」等,難道不能是臺灣流行文化對大陸的統戰嗎?

事實上,從上個世紀70年代以降,臺灣流行音樂就已飄揚在大陸的各個角落,從「白天聽老鄧(鄧小平),晚上聽小鄧(鄧麗君)」這句流行語就可知,大陸民衆多麼喜愛鄧麗君的歌曲;而後臺灣的校園民歌及流行歌曲等,更是一波波成爲大陸民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糧食,甚至成爲孕育大陸流行音樂的養分。

有專家統計,全球華語音樂80%是由臺灣音樂人創作,臺灣流行音樂曾如繁花盛開、精采多元,然而,如今一個國小合唱團唱一首臺灣音樂人作的歌,就好像可以搞垮臺灣了,臺灣怎麼會變得如此脆弱沒有自信?

更何況,儘管陸委會建議臺灣藝人不要唱〈我們同唱一首歌〉,或許官方也不希望臺灣有學校的合唱團演唱,但這首歌終究不是禁歌,綠營再不喜歡,任何人都還是有演唱的自由。臺北市教育局不站在保護學校的立場向市議員據理力爭,反而跟着輿論風向處分敦化國小校長,可惡又可嘆。

綠營政客霸凌 肆無忌憚

最可笑的是陸委會,一方面強調「尊重藝文創作與表現自由、藝文創作表演者不應受到政治干預」,一方面又要求音樂人「拒絕配合中共對臺進行統戰宣傳,共同維護國家的主權與尊嚴」。一首談到兩岸共同淵源的歌曲,究竟會如何傷害國家的主權和尊嚴?陸委會豈止是小題大作,根本就是對創作者羅織罪名,讓臺灣回到了戒嚴時期的威權與肅殺。

至於康軒版教科書之所以提到土豆,用意是在提醒同一種東西(馬鈴薯)若有不同的名字,就可能造成溝通的困難,所以科學界的標準命名非常重要,並不是在告訴讀者馬鈴薯的名字就叫土豆!民代爲搏版面不明就裡,潘文忠身爲教育部長,竟也跟着起鬨,還逼着業者認錯、修改,這纔是對教育和創意最大的戕害。

蔡政府斥責臺灣的國小登上大陸春晚是被統戰,臺灣藝人周子瑜以韓團成員的身分參加日本紅白大賽,卻被吹捧爲臺灣之光,同樣都是歲末表演節目,爲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別待遇?關鍵就在於經過蔡政府幾年來的洗腦,臺灣社會已變得逢中必反、逢日必舔;此外,當綠營政客和綠媒攻擊敦化國小和康軒時,幾乎不見願意站出來以公平、理性態度聲援被「霸凌」者的聲音,教育單位甚至還跟着落井下石。

渲染仇中意識,不但磨損兩岸善意,也使得彼此的距離愈來愈遠、敵意螺旋不斷上升,這對臺灣有什麼益處呢?文化是生活的底蘊,交流才能減少誤會與惡意,期盼臺灣社會不要再成爲類似事件的幫兇,也不要冷漠以對,讓受害人單打獨鬥的後果會讓執政者更肆無忌憚打壓異己,那將會讓臺灣的文化萎縮成一言堂,失去活力與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