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中歐盟關係改善長路漫漫

旺報社評

剛落幕的歐盟與中國高峰會,原本希望臨門一腳解決《中歐全面投資協定》最後問題,卻因雙方對俄烏戰爭的立場不同,最後各說各話,無所斬獲。歐盟立場強硬,希望中國參與制裁俄羅斯,並警告規避制裁的後果。隨着烏克蘭戰爭的延長,中國與歐盟關係的變數增多。

商業利益不再優先

歐洲是中國第二大貿易伙伴,今年有可能超越東協成爲第一大貿易伙伴。近年中美關係日趨緊張,北京希望歐盟維持一定的自主性,不要一面倒向華盛頓,因而對《中歐全面投資協定》生效寄予厚望。但去年發生新疆人權爭議,歐洲議會凍結批准程序,北京原本預期在新聞效應過後,今年可以進一步磋商。怎知烏克蘭戰爭讓歐盟站隊美國,成爲此次峰會的一大阻礙。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明確表示,希望中國加入對俄羅斯的制裁,她還說,即便中國不支持對俄羅斯的制裁,至少不該干預制裁行動。她也警告,任何對俄羅斯的支持行動,都將導致中國在歐洲的名譽受到「巨大損害」。

歐盟還強調中國對全球和平與穩定的責任,呼籲中國支持立即結束烏克蘭戰爭的努力。面對歐盟的要求,北京並沒有改變原本的立場。大陸領導人習近平表示,中、歐要做維護世界和平的兩大力量,以中、歐關係的穩定性應對國際形勢的不確定性,反對製造新冷戰。他指出中國和歐洲有廣泛共同利益和深厚合作基礎,中方對歐政策保持穩定連貫,「希望歐方形成自主的對華認知,奉行自主的對華政策,同中方一道,推動中歐關係行穩致遠。」

雖然峰會沒有結果,北京仍十分低調,希望維持雙方和諧氣氛。大陸外交部在中外媒體吹風會上表示,這次會晤傳達一個非常重要的訊號,就是中歐作爲兩個世界最大的和平穩定的力量,要共同努力維護世界和平穩定,推動世界經濟的復甦。雙方達成中歐關係穩定性的共識,共同應對國際上的危機。雙方領導人就國際特別關心的糧食、能源問題,宏觀經濟政策的協調問題,充分地交換意見。

去全球化正發生中

可以看出,中方極力保留與歐盟發展更緊密經貿合作的機會,但是歐盟的整體政治氛圍比去年更爲嚴峻,政治意識形態與安全顧慮對於經貿政策的影響大幅增加。由於制裁俄羅斯造成的供應鏈衝擊,以及北京不願意制裁俄羅斯,中俄兩國政治體制已成爲歐盟安全意識中的一大顧忌。地緣政治的不安讓歐洲重新思考自身的利益與安全,商業利益高於一切的時代可能已經一去不返。

歐盟27國領袖3月中在法國舉行非正式會議,會後公佈《凡爾賽宣言》,表明歐盟迫切需要確立自主原則,無論在國防、糧食、能源乃至投資,都應建立更加自主的體系。例如在投資方面,歐盟將以戰略伙伴關係加強儲備及回收關鍵原材料,減低對進口的依賴,期望自設工廠發展半導體產業,爭取全球份額在2030年倍增至20%,歐盟正重新評估與中國的貿易關係。

俄烏戰爭對歐洲地緣政治造成顛覆性影響,連動影響全球政經格局。中俄與美歐是否形成兩大對立集團有待觀察,但全球供應鏈正在重組,某種程度的「去全球化」已經發生。此前有利於全球化與國際合作的和平環境,可能不復存在,全球政治經濟版圖進入激烈重組,各國被迫必須重新檢討自身的外交和國防策略,爲維持國家自主性與供應鏈安全,將會以犧牲經濟效益爲代價。經濟與安全的矛盾將是全球供應鏈重組的變數,中國高效能的供應鏈,曾經對歐盟地區的繁榮,做過很大的貢獻。歐盟強化安全意識後,中國固然將失去與歐盟深化合作的機會,歐盟脆弱的經濟也將付出很大的代價,中國與歐盟都將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