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領悟高質量發展這個新時代硬道理
(原標題:深刻領悟高質量發展這個新時代硬道理)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必須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爲新時代的硬道理”“聚焦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和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把中國式現代化宏偉藍圖一步步變成美好現實”。必須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爲新時代的硬道理,是對新時代我國發展實踐經驗的深刻總結,具有深刻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事關中國式現代化的推進和拓展,事關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我們要深刻領悟高質量發展這個硬道理,尊重經濟規律、把握髮展大勢,有效防範化解各種重大風險挑戰,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把握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主題
高質量發展是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是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關鍵舉措,是紮實推動共同富裕的必然選擇,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
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爲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經過改革開放幾十年持續發展,人們吃飽穿暖的物質“標配”基本滿足,更加追求高品質生活。“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是發展質量不高的突出表現。破解這個難題,就必須推動經濟發展從量的擴張轉向質的提升,從主要解決“有沒有”轉向解決“好不好”乃至“優不優”。高品質生活與高質量發展緊密聯繫,離不開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在新發展階段,只有以“硬道理”的清醒認識自覺推動高質量發展,解決好質的問題,在質的大幅提升中實現量的持續增長,形成優質高效多樣化的供給體系,提供更多優質產品和服務,才能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經濟發展是一個螺旋式上升、階梯式遞進的過程,量積累到一定階段必須轉向質的提升,這是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經過長期努力,我國經濟總量已經穩居世界第二位,但經濟發展的結構、效益還亟需優化提升。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國經濟發展的要素條件、組合方式、配置效率發生改變,勞動力成本逐步上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達到了瓶頸,舊的生產函數組合方式已經難以持續。如果再按照過去那種粗放型增長方式來做,發展就難以持續,就有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只有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爲新時代的硬道理,全面深化改革,優化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優化生產要素配置和組合,促進全要素生產率提高,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纔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
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具有紮實的物質技術基礎。高質量發展並不意味着發展速度不重要了,保持經濟合理增速十分必要。沒有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總體目標,包括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邁上新的大臺階,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等。很顯然,沒有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是不可能實現這個目標的。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我們必須把高質量發展作爲新時代的硬道理,注重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長期保持經濟穩定較快增長,並不斷提高發展質量以增強經濟增長後勁,使14億多人口大國的發展水平和人均生活水平逐步趕上中等發達國家,確保如期基本實現現代化,進而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理解高質量發展深刻內涵
作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高質量發展是對經濟社會發展方方面面的總要求,內涵十分豐富。
高質量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爲新時代的硬道理,必須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相統一。創新是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原動力,要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通過創新推動我國經濟從外延式擴張轉向內涵式發展。協調是經濟實現良好發展的基本要求。我國幅員遼闊、人口衆多,發展不平衡不協調是客觀現實。高質量發展既是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同步發展,更是城鄉和區域之間不斷縮小差距的協調發展。綠色發展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高質量發展既要解決環境污染的問題,又要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道路。高水平的開放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後。要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提升貿易投資合作質量和水平,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和合作,努力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和形成新發展格局。共享是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強調發展爲了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統籌兼顧效率和公平,使人民羣衆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爲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高質量發展是以經濟發展爲基礎、經濟社會各領域的發展。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爲新時代的硬道理,必須牢牢把握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把高質量發展要求貫穿經濟建設的全過程各領域,推動經濟健康平穩發展。高質量發展不只是一個經濟要求,而是對經濟社會發展方方面面的總要求;不是隻對經濟發達地區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區發展都必須貫徹的要求;不是一時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須長期堅持的要求。高質量發展涉及方方面面,貫穿於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領域。新徵程上,我們不僅要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爲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做大做強中國經濟,還要聚焦經濟社會各領域,把高質量發展貫徹到各個方面、各個領域、各個環節,長期不懈抓下去。
落實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要求
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爲新時代的硬道理,對黨和國家未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們必須保持戰略定力、堅定戰略自信、保持歷史耐心,堅持系統觀念,統籌處理好四對關係,紮實推進。
正確處理發展新質生產力和構建新型生產關係的關係。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徵,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當前國際產業競爭愈加激烈,我國要搶佔世界科技和產業發展制高點,就要整合科技創新資源,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係。要發揮好兩個“新”的協調配合作用,就要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科技體制改革、教育體制改革、人才體制改革等,着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創新生產要素配置方式,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
正確處理自立自強和開放合作的關係。既要堅持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又要不斷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當前,我國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變,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突出位置,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加快“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把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時,還要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和合作,用好國內國際兩種資源,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空間。
正確處理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關係。重點是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爲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是財富創造的根本源泉,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支柱,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堅實基礎。推動高質量發展,要在推動產業優化升級上繼續下功夫,構建以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爲重點的現代化產業體系。要加快建設金融強國,更好發揮資本市場樞紐功能,強化金融和資本市場對科技與產業的支持,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和安全水平。要以實體經濟爲基石,以科技創新爲引領,以資金、人才等關鍵要素爲保障,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競爭力強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實現全要素生產率和經濟效益持續提升。
正確處理供給和需求的關係。供給和需求是經濟發展的一體兩面,缺一不可。高質量發展是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辯證統一的發展,必須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爲主線,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最重要的還是要發展新質生產力構築經濟增長的新動能,創造出能夠滿足實際需要的供給。加強需求側管理應注重優化收入分配結構,處理好消費、儲蓄與投資的關係,推動城鄉居民收入普遍增長,引導居民適當擴大消費,降低儲蓄率,發揮好投資對優化結構的重要作用,利用好數字平臺,實現對需求的精準滿足,有效釋放潛在消費需求,形成強大國內市場。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張佔斌 汪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