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題很重要!名師點評11位“過來人”的高考作文

編者按:高考首日,澎湃評論連續第八年邀請評論員、大學生同寫高考作文,並請上海市某示範性高中語文高級教師蘇紫,站在語文專業角度、按高考閱卷標準對這些作文打分。蘇老師說,考場作文有其特殊性,審題扣題很重要,希望這些經驗教訓能給未來的考生以啓示。

1、在未知的世界,打磨確定的自己(新課標II卷)

作者:安理 媒體人

對未知的探索是人類社會的永恆主題,也是一切發展與成長的底層邏輯。千百萬年前,人類的祖先正是從樹上來到了地面,在這個未知的環境中開啓了進化的故事。時至今日,一切科技的發展、制度的演進、奧秘的揭曉,無不源自於對“未知之境”的好奇與探尋。世界如此,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可以說,我們生活的每一天,甚至每一刻,都在與未知博弈切磋。大到高考志願的填報、工作的選擇、伴侶的相遇,都是在推開一扇從未推開過的大門,邁入一方不曾涉足過的天地,讓“命運的齒輪”在不知不覺間悄然轉動。小到拉開窗簾時外面的天氣、上班路上的交通狀況、與人交流溝通後給對方留下的印象,同樣也是在開着一個又一個未知的盲盒。生活與未知的這種關係,曾被無數前人形容過,比如“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顆是什麼味道”,或者“人生沒有彩排,每天都是現場直播。”

未知無處不在,我們該如何理解未知呢?其實,未知並不等同於一無所知,人生走的每一步路,都是未知與已知交鋒權衡後的結果。比如今天拉開帷幕的高考,沒有一位考生能精確地知道自己會獲得多少分數、處於何種排位,但他們就是在讓過去三年積累的全部經驗與智慧流淌於筆尖,躍動於試卷。人生的試卷,也是如此。正是在一次次已知與未知的催化中,我們成爲了今天的自己,也會因此,遇到未來的我們。

既然如此,面對前路中的一個個未知之境,我們該怎麼做呢?首先,面對無法預知的不確定性,應該在決策之前給予自己儘可能多的確定性。就像高考的同學們,過去三年的一切努力,都是面對未知的高考試卷的底氣所在。同樣,在不久後的志願填報、幾年後的工作選擇中,也請多問問過來人的意見,看看前人走過的路,充分了解預期與現實之間的契合與錯位,永遠不要靠着想象與直覺就埋頭闖入未知的領域。

其次,也請不要畏懼未知。別忘了,高考作文素材中的很多優秀人物,都曾捨棄過當下的安逸與穩定,勇敢闖入未知的海洋中搏擊,才一步步成爲今天的自己。“你想擁有你從未有過的東西,那就必須去做你從未做過的事情”。同樣,若想看到從未看過的風景,就必須去往未曾到過的地方,那裡別有洞天,那裡天地遼闊。

生活是一個不斷把未知變成已知的過程,而這個過程的本質,其實是一個找尋自我、探索自我、成就自我的過程。人生中的岔路口有很多,但每個人心中也都裝着自己的“地圖”與“指南針”。我們一次次與未知針鋒相對又舉杯交會,因此在地圖上把目的地越標越精準,並且把“指針”調試到與自己合二爲一的境界。或許在這片充滿未知的山林裡,我們會走很多彎路,但請相信,每一步都算數,都是爲了讓你找到真正的自己。

最後,我想對自己說幾句話,也把這幾句話送給高考的同學們——面對人生路上的未知,請大膽地去好奇、去嘗試,去探索、去挑戰,保持理智的勇敢與踏實的衝動,未知的世界裡一定有屬於你的風景。

點評:熟知高考模擬作文題,“人生沒有彩排”“地圖與指南針”;也熟悉高考作文的套路,引出話題後逐層分析。只是“如何理解未知”就跟着“該怎麼做”,缺失了最重要的因果分析,深度不夠。字數偏多,開頭可刪減。另,不必以過來人的身份言必曰“高考”,考生在考場如魚在水中,是戰場,也是生活常態。評分47分,二類中。【滿分60分】

2、不能因爲鑰匙沒選對而恨鎖的堅固(全國甲卷)

作者:曾穎 專欄作家

初中時,我有一位非常要好的同學。我們同住一條街,上學放學都一路,總有說不完的話,街坊們都說我們像雙胞胎,雖然他很胖,我很瘦,但很神似。

初三那年,我們的友誼卻面臨一場危機。有段時間,我們突然變得不那麼親密。我始終不明白原因何在,後來才得知有人對他說,我在說他家的壞話。他竟然相信了,認爲我泄露了他們的家醜。而我更加生氣,明明我什麼都沒說,而他居然輕易就相信了別人的話。

我們的關係變得異常尷尬。我們不再一起上學放學,在大街或樓道上偶然碰到,也都各看左右。我們在暗暗賭氣,而且越賭越氣。我變得悶悶不樂,媽媽察覺到了我的變化,詢問了情況,鼓勵我主動去和同學溝通。而我認爲溝通並沒有什麼用處,因爲我們就算在廁所裡相遇,也都互不搭理。

媽媽說:“那可能是你的溝通方法有問題。你不能因爲沒有選對鑰匙,而恨鎖的堅固。溝通總比不溝通要好,不信你試試。別讓一時的偏執,造成一生的遺憾!”媽媽說她小時候,就有一個非常要好的姐妹,就是這樣走散的。

她這席話深深地觸動了我。我鼓起勇氣主動約了那位好朋友。他對我的主動感到十分驚奇也十分感動。其實,這些天他也很想找我聊天,只是和我一樣,擔心被杵一鼻子灰。最終,我們敞開心扉,說清楚了彼此之間的誤會,並且理出了那個故意傳小話的人。

通過這次經歷,我深刻地體會到,當遇到問題時,我們不能僅僅抱怨和怨恨,而應該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溝通是打開心門的鑰匙,它能消除誤解,增進彼此的理解和信任。但僅有溝通願望還不行,必須還得有溝通的方法,即使一開始可能會遇到困難,但只要我們堅持嘗試,就有可能化解矛盾,重拾美好的友誼。

如今,我和這位好朋友依然保持着良好的關係。這段經歷也讓我明白,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都不能輕易放棄溝通的機會。因爲只有通過溝通,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人,解決問題,讓友誼之花綻放得更加燦爛。

而且,找對溝通方法,非常重要。千萬不要因爲鑰匙沒選對,而恨鎖的堅固。許多人的人生悲劇和遺憾,就是這種自以爲是造成的。

點評:第一眼感覺像中考作文,請同事審讀,驚道:這要不及格了!不審題,聯想的事例中心是“有了矛盾要交流才能化解衝突”,與前半句“我們爲避免衝突而不願表達自己的想法”意思不同;溝通的方法、 “真正的相遇”都未充分體現。亮點是媽媽的話,鑰匙和鎖的比喻,老人家懂得形象說理。評分36分(及格線),三類下。【滿分60分】

3、打開(北京卷2)

作者:申竹月 媒體人

“啪!”一張試卷重重地拍在我的課桌上,鮮紅的分數彷彿咧開嘴嘲笑着我的夢想。

看着它,我的心如墮冰窟,眼前,理想大學那所硃紅色的校門,在我面前緊緊地關上了。

我蜷起了身子,頭埋在雙膝之間,欲哭無淚,彷彿一隻緊閉雙殼的蚌,只想徑直沉入幽深莫測的海底。

“蓉兒,我們出去走走吧。”父親和藹的聲音突然在頭頂響起,如此悅耳,又令我羞愧。

“我不行,別管我了,讓我一個人躲起來吧。”我沮喪萬分。

一陣暖意從頭頂傳來,那是父親的溫柔大手,“走吧,我帶你去個地方。”

原來是三蘇祠,這裡離我的家並不遠,卻是第一次踏足。一進門,映入眼簾的斑駁對聯,讓我心中一動:“宦跡渺難尋,只博得三傑一門”“天心原有屬,任憑他千磨百鍊”。“三蘇父子”濃墨重彩又跌宕起伏的一生,可謂前無古,後無今。

前廳、饗殿、啓賢堂、來鳳軒……我和父親徜徉在三面環水的悠悠古祠中,感嘆着“一門三傑”的曠世才情。

宦海沉浮,幾經貶黜,蘇軾的一生雖跌宕起伏、憂患實多,卻從未放棄對生命的歡歌。我憶起課本上的詩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聽,那是縱觀世間的通達;看,那是不畏浮雲的瀟灑。

站在蘇軾畫像面前,我的委屈與不甘宣泄而出,感到自己挫敗的內心與先哲相連。這遺響於千古長風、流淌於文明長河的智慧,正敲響着我的心門。“蘇軾宦海沉浮,仍不易爲民效力之志,這種生命哲學,一代代印刻在我們的骨血之中。”我暗忖。

從未枯竭的古井旁,我虔誠地掬起一捧清水,淨手淨心。驀然回首,迎上了身後父親關愛又有些擔心的目光,彷彿詮釋着蘇門家風的八個字:“孝慈仁愛、厚人薄己”。

“蓉兒,你的煩惱還在嗎?”父親關切地問。我淺笑着搖搖頭。看到父親如釋重負又極力掩飾的表情,這種無聲的默契,讓我感到心門洞開間,吹來一陣暖風。

目光摩挲着三蘇祠的一磚一瓦,一詩一畫,這片土地上曾真實存在這樣飽經風霜卻不屈服,歷盡滄桑風骨如初的人,而我亦是他們中的一員。我不禁脫口而出:“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爲聲,目遇之而成色……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暢然豁達,何懼一局一役之勝負,我自有我的天地。

打開,發現新的自己。那種力量,來源於身邊家人的關心呵護,汲取自傳統文明的精神力量,也是藏於內心的更深沉、更持久的生命哲學。

走出三蘇祠,我再度回望那副對聯,正在陽光照耀下熠熠生輝:

“浩若江河行大地,依然風雨共名山!”

點評:牢牢扣題,大學之門關閉,心門“打開”,發現力量。以“三蘇祠”爲鑰匙,幾個層次的打開設計很用心。只是故事有些老套造作,看到開頭就猜到結尾。評分45分,一類下。【滿分50分】

4、認可度:是目標,也是枷鎖(上海卷)

作者:趙清源 媒體人

作家史鐵生曾羨慕青燈古佛、幽然清靜的生活,想過出家,可轉念一想,既然願意與世無爭地度此一生,又何必一定要在那廟裡?再一轉念,發現好像只有住進那廟裡去,這心才能落穩。於是,他頓悟——“無論僧俗,人可能捨棄一切,卻無法捨棄被理解的渴望。”

是不是可以說,所有人在世間的一切活動,都是爲了得到他人的認可,都是爲了得到他人的肯定?

明星得到認可,身價就會陡然攀升;作家得到認可,作品就會廣爲流傳、名利雙收;商品得到認可,就能大行其道、大賣特賣;理論得到認可,就會被反覆提及引用……

那些特立獨行、譁衆取寵,那些狂放不羈、離羣索居,那些“舉世皆濁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醒”的憤怒,那些“《廣陵散》於今絕矣”的長嘆……本質上,恐怕也都是爲了得到他人的認可——認可自己的特殊性、認可自己的不凡和清高,就算是純美的愛情,某種角度上也是一種對彼此的深度認可。

認可彷彿是一個魔咒,成爲所有人活在世間的目標,也成爲了所有人獲得成功、得到理解的動力。似乎認可度越高,成績就越大,能力就越強,品質就越好。從這個意義上說,認可也成了每個人的枷鎖。

可是,在很多時候,認可與被認可常常是錯位的。

一生落寞、四處碰壁的孔子不會想到,他會被供奉爲燭照古今、德齊道載的聖人,成爲中華文化的精神符號之一;窮困潦倒卻依然憂國憂民的杜甫不會想到,人們會在他的詩行中尋找歷史的密碼、文明的精神,以至於對他的評價和認可,在某些方面超越了他當年崇拜的李白;生前無人問津、孤獨而終,默默守護自己豌豆田的孟德爾不會想到,他會成爲生物遺傳學的奠基人、科學巨匠;病痛纏身、臨終前請求好友將他的手稿全部付之一炬的卡夫卡不會想到,他的名字能與但丁、莎士比亞、歌德相提並論……

是不是可以說,要想得到真正的、長久的、超越時間的乃至無與倫比的認可,就要打破認可的魔咒,擺脫認可的枷鎖,就要有“不爭一時,須爭一世”乃至百世、萬世的遠見,就要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魄和自信,就要有“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志向和能力。

莫向靈山塔下求,靈山只在汝心頭。最好的認可,首先是自我認可,是內心的篤定,是自我價值的建立,是堅信自己的所作所爲有意義、有價值。只有當我們內心對自己有足夠的認可和自信,才能真正獲得持久的幸福和滿足。

點評:文章有思辨:“認可度”是目標也是枷鎖。結構首尾呼應,論據也豐富貼切。問題三:一是通篇“認可”缺了“度”,被認同接受的程度很重要;二是“目標與枷鎖”平分秋色(基本各400字),最好有所側重,且認可無論是即時的還是延遲的,都還是以“認可”爲評判標準,沒有其他拓展;三是第三段表述用詞與邏輯,還需要嚴謹些。評分54分,二類下。【滿分70分】

5、行貨與主宰(上海卷)

作者:張雨佳 大學生

人無往不在認可度之網中。以認可度爲標準衡量一件事、一個人,似乎高下立判。作爲社會有機體的一個“細胞”,我們應該怎樣看待認可度?在這張網中,我們應該如何駛向心中所往?王小波曾言:“人該是自己生活的主宰,不是別人手裡的行貨。”這一警句或許能給我們答案。

認可,是人們基於事物是否符合自己心意而發表的看法。每個個體都能發出認可,其標準見仁見智。而認可度,則是社會中衆多個體認可的總和,是社會對事物的普遍贊同程度,它基於評判事物高下的主觀評價。認可度是社會中人們認可的最大公約數,反映的是社會的主流價值導向。

誠然,尋求社會認可,是個體近乎本能的行爲。人是社會性的動物,“沒有人是一座孤島”,追求認可是人類潛意識裡在意他人評價、關注“社會我”形象的表現。

然而,究其根本,個體對於認可度的態度,不是如何看待自我與他人關係的命題,而是一個人與自我的關係的命題。感知別人對自己的認可度是一面鏡子,我們從中領悟社會對自己的判斷,從而在鏡子中觀照自己,形成對於自己的認識,即“鏡像自我”。

那麼,對個體來說,它是否能成爲個體評判自我“高下”的參考呢?我認爲,不盡如此。

一方面,認可度是多維的,基於某種特定標準的認可度,並不能衡量一個人的成敗。清代小說作家蒲松齡科舉屢次不中:三十六歲,第七次考試,落第;四十一歲,第八次考試,落第;四十二歲,第九次考試落第……從當時社會的標準來看,通過科舉成就功名方爲正道,蒲松齡是不受當時社會認可的。然而,這樣一位受認可度不高的“失敗者”,卻在文學領域熠熠閃光,其所做的《聊齋志異》風行天下,世人競相傳抄,爲他贏得了讚譽。倘若蒲松齡只停留在一種認可的維度認識自己,僅以科舉成敗量度自身而偃旗息鼓,不利於在其他道路上書寫人生價值。

另一方面,認可度不是人生的唯一指南針。史鐵生說:“且視他人之疑目如盞盞鬼火,大膽地去走你的夜路。”《月亮與六便士》中思特里克蘭德,爲我們揭示了不受限於他人評判的認可度的另一種人生可能:他放棄了廣受認可的生活,辭掉證券經紀人的工作,拋下妻子,背井離鄉,追逐着心中的月光,把生命注入絢爛的畫布。衝破認可度之網,不糾結於“社會我”的形象如何,轉頭去追逐心中所向。

歸根結底,在認可度的評判中,他者成爲主體,被評判的個人淪爲客體,然而在每個個體的生活中,邏輯卻是相反的——個人纔是自己生活的主宰。也因爲這種根本邏輯上的不同,個體在看待他人對自己的認可度時,不應該任由認可度擺佈,讓認可度成爲框定人生成敗的標準,而要成爲自己生活的舵手,跟隨自己內心的方向。

然而,不受認可度束縛並不意味着只追求標新立異,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成爲活在夢幻泡影中的堂吉訶德。應該看到,個人所愛與社會認可的軌跡有其重合之處。喜看稻菽千重浪的袁隆平,用雜交水稻技術爲糧食問題做出貢獻;深耕中醫藥行業的屠呦呦,研製出抗瘧神藥青蒿素。是熱愛與耕耘,是在其所愛之事上主體性的發揮,與社會需要撞個滿懷,讓他們贏得了社會認可。

由此,成爲王小波意義上的行貨,還是成爲生活的主宰?答案逐漸明晰起來。我認爲,一味以認可度爲準繩衡量自身,有淪爲“行貨”的危險。而成爲生活的主宰,在自己所愛領域發揮主體性,高認可度或許就會不請自來。

點評:四平八穩的考場作文,起承轉合非常清晰,層層推進,論據充分。概念界定很精準,後文展開論述有些窄化,集中在對自我的認知定位的層面了。另外字數超標三百字,內容需要精簡。評分60分,二類上。【滿分70分】

6、反殺“被定義”,勇敢“自定義”(天津卷)

作者:沈振亞 媒體人

最近幾年,我寫過四五篇關於陸鴻的文章。對於寫作者而言,對同一個人物傾注如此多的關注,着實有些非同尋常。背後的原因也簡單,因爲陸鴻本身就非同尋常。

陸鴻是蘇州吳江人,幼時因高燒而導致小腦神經受損,落下了殘疾。自小到大,他走路跌跌撞撞,言語交流也極不流暢。

小時候,陸鴻是小夥伴眼中的“傻子”。

除了嘲笑他,背後譏諷他,沒有人願意跟他一起玩。作爲一個“傻子”,除了難過,陸鴻還能怎麼樣呢?他沒有破罐子破摔,雖然寫字並不利索,但還是努力讀書,考取了一所據說能夠“包分配”的職業學校。

“包分配”是真的——不過那是對其他同學而言。陸鴻身上的殘疾,讓用人單位毫不猶豫地將他拒之門外。人生到此,其實已經很殘酷了,就此什麼也不幹的大有人在。好在,陸鴻有極強的自尊心,也有成爲家庭頂樑柱的責任感,就此沉淪並不是他想要的生活。他要好好地活下去,他要學手藝。

敲白鐵皮、擺修車攤、燒開水賣……這些技術含量不高的手藝,陸鴻都試過。如果一輩子就這麼跌跌撞撞地過下去,大概率也可行,但那就不是陸鴻了。在互聯網和電商興起後,陸鴻終於找到了能夠發揮才能的領域:製作電子相冊。現在,他是蘇州某公司的負責人,公司裡的員工也基本上都是殘疾人。

“傻子”終於成爲了老闆。榮譽也紛至沓來,“中國好人”、江蘇省自強模範、江蘇省道德模範提名獎、蘇州市道德模範、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等,每一個頭銜都足以讓人矚目,甚至變得有些家喻戶曉。

顯然,沒有哪個真正的“傻子”會成爲老闆。陸鴻知道自己不是“傻子”,他也用行動證明了自己不是“傻子”。

如果僅僅到此結束,陸鴻的故事不過是衆多“身殘志堅”故事中的一個,雖然讓人感動,但不足以讓我持續關注。

成功後,陸鴻還是外界一部分人眼中的“傻子”。

這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2023上半年,陸鴻的工廠誤將一位英國老客戶要求的燙銀相冊製作成了燙金相冊。本來,對於這個無心之失,顧客是願意將錯就錯的,但陸鴻還是毫不猶豫地將1萬多冊錯印的相冊另作處理,重新印製一批燙銀相冊寄給客戶。這個舉動,爲陸鴻帶來了近10萬元的損失。

這個在一部分人眼中近乎“傻子”的舉動,爲陸鴻贏得了誠信之名。2023年,陸鴻被授予“最美誠信之星”榮譽稱號。這個稱號,是他去“殘疾人”標籤化所作努力的一部分。他的網店上,也不允許存在“殘疾人”字眼,他不靠賣慘博流量。

陸鴻說,“我並不覺得自己是殘疾”,最可怕的是“自己認爲自己殘疾”。他一直在努力擺脫外界給他的定義和標籤:“傻子”“殘疾人”。他做到了。

自定義的人生,果然足夠爽快。老實說,陸鴻比很多人都勇敢,他對於“被定義”的反殺,對於“自定義”的勇敢追求,足以讓我輩汗顏。

這樣的陸鴻,當然值得持續關注。

點評:以人物“陸鴻”爲例展開敘述:被定義爲“傻子”“殘疾人”,自定義誠信經營的正常人,擺脫了外界給他的定義和標籤——扣住了題目,又有些像題目的簡單圖解。反殺過程中的艱難與思考,都沒有體現,僅僅是不被他人認可,然後經過自己的努力追求就成功了,淺。評分43分,三類中。【滿分60分】

7、我們這個時代的相遇(全國甲卷)

作者:牛東平 專欄作者

我們終日都在忙於與人相遇,在不同國家與城市的大街上,在咖啡廳或辦公室裡。所遇之人,有的已經熟識,有的暫且陌生,而大部分人註定只是一面之緣。在形形色色的相遇中,我們也熱切地汲汲於交流,通過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再聽取別人的反饋和他們的想法。

地球村的體感面積正在日益縮小,而人與人的交流頻率則在與日俱增。但弔詭的是,雖然所有人都在讓自己與他人發生聯繫,可大家卻日益陷於孤獨的泥沼無法自拔,一種現代性的孤獨籠罩在每一個個體之上。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說,現代人需要一種能夠驚訝於質樸之物的能力,同時還要參與這種驚訝,並居住在這種驚訝中。相遇和交流,對我們來說,再質樸不過了,可問題是我們要如何去驚訝於相遇和交流,以至於還能棲居在這種驚訝裡。

哲學家的思想和語言往往晦澀難懂,這時就需要一個例子來作爲註解,幸好平凡的生活從來都是最好的老師。一段童年往事,逐漸在腦海中鮮活起來,它可以爲海德格爾的話作註解。我暫且將這段記憶命名爲“金黃色的相遇”,那是黃土高坡上的驚鴻一瞥。

在我小時候,村裡家家戶戶每天清晨都要熬小米粥。米在碗中水在鍋,我奶奶在彎腰燒火,等時機成熟,她會把金黃色的細粒小米下進燒開的滾湯中,米一入水,便沉潛四散,倏然間於沸水中別開生面,浩浩蕩蕩,隨波翻涌。此時米水還處在主客二分的狀態,還很生分,但用不了多久了——老人們對火候自有尺度,只待良辰正好,一掀鍋蓋,在蒸騰霧氣掩映下,小米粥便放射着金色光芒。

此時米水已渾然一體,元氣氤氳,而濃郁米香早瀰漫全屋,於是大家圍攏而來,拿碗喝粥。

熬粥表面看去雖然平淡無奇,但暗地裡,卻悄然發生着一種本真的相遇和交流。如果用慢鏡頭回放,我們一定會爲此驚訝。我們看到小米在水中逐漸綻開自己,將它的本質賜予善上之水,而水的本質就在於促成小米的綻開,同時進入它,並接納它。當小米與水完成彼此的賜予,好粥也就出鍋了。

所以從一鍋小米粥的視角來看,我們這些現代人,往往是相遇太多,以至於交流得太;或者也可以反過來說,我們交流得太多,以至於還不曾真正相遇。

點評:哲學家煮小米粥——文體雜糅。前半段“哲學家的思想和語言”的確“晦澀難懂”。後半段以煮粥類比,小米和水爲何衝突?又是怎麼坦誠交流的呢——老人掌握火候——如何類推人的行爲? 評分30分,四類。【滿分60分】

8、技術只是答題機器,人才是出卷人(新課標I卷)

作者:黎靜 媒體人

隨着互聯網的普及、人工智能的應用,越來越多的問題能很快得到答案。那麼,我們的問題是否會越來越少?

30萬年前,夜幕深沉。部族裡其他人,早已熟睡。夢鄉里,只有一個問題,明天的早餐在哪裡?今夜無眠的他(她),第一次擡頭仰望星空,幾分鐘的凝視,對宇宙深處的好奇,種在心裡。

300年前,青年牛頓,透過夜裡蘋果樹葉子的縫隙,望向影影綽綽的繁星,星星與引力的關係,激起了無限興趣。

如果沒有好奇的智人,人類或許還困在茹毛飲血的泥淖裡;如果沒有不解的困擾,思想仍禁錮在封建社會的窠臼裡……每一個領域的進步,都由創造性的想象力引領。正是問題的不斷出現、解題者的不懈努力,讓我們從30萬年前的無知,一路走到今日的無所不知。

不容否認,伴隨人工智能的出現、互聯網的普及,無所不知的時代正撲面而來。輕點鼠標,語音喚醒,海量信息如潮水般涌入。答案來得太容易,也變得千篇一律。就像預製菜,填鴨式餵養每一個困擾的頭腦。

有了衛星導航,武陵捕魚人將不再“忘路之遠近”,卻也無法抵達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花源;有了醫學AI,青黴素的發明者不會做出錯誤的實驗,二戰時無數士兵的生命卻也無法得到挽救;有了AI指點,從出生開始,上岸或許將成爲人生的唯一答案。一眼望得到頭的日子,被設定好的人生路徑,究竟還值不值得過……

不過,這只是問題的一種答案。換一種視角來看,人工智能的加持,也能幫助我們從海量信息中篩選有價值的內容。科技能夠節約知識獲取的成本,推廣常識的普及,不斷進步的AI,甚至讓泥沙俱下的互聯網環境得到淨化。AI答案提供的信息增量、全面視角,也將激發更多思考,幫助人類提出更有深度的問題。

套用一句著名的廣告語:AI不生產知識,他們只是知識的搬運工。確保人類社會不被顛覆性的技術所顛覆,不被技術“智子”鎖定探索的動力,不成爲技術的奴隸,答案不是拒絕科技的便利,而是拒絕被科技“黑入人心”。保持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保持人與人現實中的溝通交流,讓智慧火花在不設限的頭腦間流動。

請記住,技術只是答題機器,人類纔是永遠的出卷人。

點評:審題很重要,也很簡單——有問必答嘛。爲什麼不回答呢?文章兩部分:一問題能促進人類進步;二人工智能有利有弊:提供的答案千篇一律與幫助篩選信息。但考題需要我們回答的是:越來越多的問題能很快得到答案,我們的問題是否會越來越少?請回答! 評分32分,四類。【滿分60分】

9、歷久彌新(北京卷1)

作者:土土絨 媒體人

近年來,“新中式”風越刮越烈,成爲一種不可忽視的現象級趨勢。先是漢服熱在年輕人當中興起,隨後馬面裙作爲一種單品“出圈”,受到了大衆的廣泛歡迎。今年春節前後,“簪花”又在多個古城成爲時尚潮流。此外,還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新中式”,例如,在河北邯鄲,着“戰國袍”,登武靈叢臺成爲最“In”打卡方式。

“新中式”不僅活躍在時尚圈,也深刻影響着衆多領域。“新中式”餐飲、“新中式”裝修、“新中式”養生……一時之間,彷彿“萬物皆可新中式”。那麼,什麼是“新中式”?沒有人能下一個精確的定義。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中式是傳統,新是變革。“新中式”是新與舊的交融,是古與今的對話。

爲什麼那些曾經很“土”的穿搭,如今看起來卻很“潮”?爲什麼那些覆蓋了歷史塵埃的物件,如今卻散發出新的光輝?新故相推,是自然規律。但是新與舊卻並不總是截然分開,更不是相互對立的。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新總會轉化爲舊,舊也會萌生出新。

我們總是說,經典作品是常讀常新的,傑出思想是常用常新的。蘋果公司創始人喬布斯曾經說過:我願意用我所有的科技去換取和蘇格拉底相處的一個下午。這是古老的哲學思想在現代激盪的迴音。“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是一代代讀者賦予莎士比亞的新解讀。

我們早已不再使用帆船作爲交通工具,卻依然會用“直掛雲帆濟滄海”“蓬萊定不遠,正要一帆風”來祝福他人;我們早已遠離冷兵器時代,卻依然能從三國故事中得到智慧與謀略的啓發。經典之所以成爲經典,就是因爲那些關於人性和人心的探討,與當代人不期而遇,仍能碰撞出新的火花。

當然,新舊相生,不是簡單重複,而需加入新的思考或勞動。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在發明青蒿素的過程中,從東晉葛洪所著的《肘後備急方》一書中受到了啓發。但是,“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一千多年前古籍所載的方法並不能直接“古爲今用”,屠呦呦及其團隊經過大量實驗,使用現代科學儀器,才成功提取出了青蒿素。事實上,那些古老的思想、精神在當代散發出的新光輝,也往往是加入了時代的理解。

時代不是簡單的輪迴,也不是單向線性發展。我們常常看到,總有一些事物能穿越時光的長河,展現出新的活力與價值。這,就是歷久彌新的力量。我們不必一味地摒棄舊,也不必一味地追求新,不妨在經典中探尋新知,在傳承中創新。如此,才能將我們的事業融入歷史的座標軸中,也纔有可能歷久彌新。

點評:三分之一篇幅羅列現象,舉例很豐富。但爲什麼傳統的會“歷久彌新”?新與舊之間僅僅是這一種關係嗎?如何看待舊事物?本文可以深思展開的道理很多,可惜只是停留在表面上,說理缺乏深度。評分37分,二類下。【滿分50分】

10、記住啊熊孩子,這個世界沒有一勞永逸(新課標I卷)

作者:李記 媒體人

自從你上了小學高年級後,總會在放學的路上,問我千奇百怪的問題。比如最近,你從雜誌上看到了一些人工智能的話題,又開始問個不停。揹着沉重的書包、拎着巨大的樂器時,你總會問能否買條機器狗幫忙揹着。我說這狗很貴,咱們現在還買不起。碰到不會的“雞兔同籠”問題時,你總會念叨馬斯克的“腦機”咋會研發這麼慢。我說這個距離普及怕還得好多年,慢慢等吧……

和你們這些熊孩子“盼望着,盼望着”相比,最近和幾位叔叔聊天,談到人工智能時,他們都有莫名的憂慮,夾雜着淡淡的恐慌。

比如一位程序員叔叔,雖然已經在用ChatGPT幫自己找程序的Bug,但他更擔心的還是自己飯碗,擔心自己是否有一天被這玩意兒徹底取代。另外一位叔叔是高校教師,前一段審看學生的論文時,他總是要不勝其煩地去分辨哪一段、哪幾句是AI代筆。也就是說,互聯網的普及、人工智能的應用,在幫很多人解決問題的同時,又在爲他們製造很多新的問題,並且爲他們的未來預設了很多“肉眼可見”的問題。

老家有句俗話,“過日子比樹葉還稠”。意思是細水才能常流,別總想着一勞永逸。這句俗語講的道理簡單,但用在這裡,仍然貼切。說到底,不管是國外的ChatGPT、Claude,還是國內的華爲雲盤古、文心一言,我們要樂於擁抱、不斷學習、積極融入技術的發展和進步。

但必須明白,技術手段歸根結底,還是技術本身。技術能夠解決很多問題,但技術絕非萬能。總會有林林總總的問題,技術無法即時給你滿意的答案,或者無法給你最適合的“標準答案”,或者需要你更進一步的學習才能得到答案。

爲什麼這麼說?一個“爹味十足”的“辯證法”是,暫且擱置對會員制等問題的討論,在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你要明白,對個人和機構而言,越來越多的問題,能通過技術手段又好又快地得到答案,那麼,對其他人和機構來說,也是如此。

而我們知道,不管是個人價值還是社會價值的實現,都需要那些不斷能解決更爲複雜問題的人與機構。連AI都知道,需要不斷積累與迭代,才能解決千變萬化不斷更新換代的複雜問題,我們更需要不斷進步與“升級”,去逾越一個個門檻,攀越一個個山峰,不斷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

也許AI能“製造”和合成出宛轉悠揚的旋律、無懈可擊的演奏,但其最終無法替代音樂會那扣人心絃的現場;也許AI能告訴你一個問題的一千種答案、一萬個辦法,但你未來哄女朋友開心時,還是得絞盡腦汁,找到適合你們的方式;也許在你們的未來,“腦機”等裝備是所有人的標配,但必須明白“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你所有用到的一切都“標有價格”,你必須努力才能得到自己心儀的那一款……

所以,接下來,等機器狗大面積推出市場時,我們也去買一條玩玩如何?不過,要想熟練操控他們,也需要不斷學習不是?

點評:審題很重要,也很簡單——有問必答嘛。爲什麼不回答呢?前五百字在談人工智能以及AI帶來的問題(搭了一下會有新問題產生),後五百字談技術只是手段,需要不斷學習才能找到答案。人工智能是狀語,是背景,考題需要我們分析的是尋找答案快速便捷與問題產生多少的關聯。評分36分,三類下。【滿分60分】

11、不要活成別人的“賓語”

作者:曹東勃 大學教授

德國思想家霍耐特有一個著名觀點:爲承認而鬥爭。人是社會性的動物,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在周遭的社會關係中獲得承認,是人的自我實現看似不可或缺的一環。生活中,人們也常用認可度判別事物,區分高下。

弗洛伊德有“本我”“自我”“超我”之說,本我來自慾望本能,自我立足理性算計,超我依靠超越性約束。設若一個教師,我們稱其爲好老師,是對其所做的第三方評判與認可,所謂“學生心目中的好老師”。一個好老師的生成,本身就是三方面協奏的產物。“好爲人師”的本能促使其站穩講臺,獲得學生的好評進而享受職業快慰,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面對那些對未來和未知之境充滿求知慾和好奇心、充滿無限的發展潛能的孩子們。自己的言傳身教,甚至不經意的一句話、一個點撥,都有可能點燃他們探險的火花兒,影響他們的人生抉擇,常年置身於這樣充滿生機的情境之中,見證和幫助年輕人成長並獲得自我進一步成長的那種職業使命感和精神境界的昇華。

“你是一個好老師。”這句話按照中文的語法,是一個主謂賓結構。“好老師”是賓語。莊子說:“名者,實之賓也。”這種名實之辯的討論,在西方中世紀經院哲學中就是唯名論、唯實論之爭。“名者,實之賓”,其實是說實體的存在關係。比如說,“這是一把椅子”,“這”是代詞,是具象化的實體;“椅子”是名,是抽象化、一般化的“理念”,是形式因。名是實的賓語,如果在英語語法中,名是實的表語,這種特殊的“主謂賓”結構,其實是一個“主系表”結構。

賓語是被一個上帝視角的說話者點評的。我們每個人都不能免俗地要在自己的一生之中無數次被他人評價,但我們每個人在走到賓語的位置之前,首先都因爲強烈的生命意志和創造活力而具有鮮明的主體性。我們不能完全依賴於這種評價、祈求於這種認可,把自己活成別人的賓語。賓語,就帶有被動性。主語的賓格化,就存在物化的風險。我就是我,我不是器物,我不是工具,我不是“東西”。

思想家弗洛姆認爲,人體驗世界有兩種方式,一爲原生方式,一爲再生方式。兩種方式走到極致都會出現問題。當你失去了與現實的聯繫,毫不在意外界的評價與認可,把原生方式發揮到極致,那叫“對得起自己”,以至於只跟自我溝通,別人無從理解,整日自言自語,這叫“精神病人”。當你失去了與自己的聯繫,爲了獲得外界的評價與認可而無所不用其極,把再生方式發揮到極致,那叫“爲別人而活”,你是別人眼中的好兒子、好丈夫、好爸爸、好員工,人皆稱之曰能,人皆稱之曰善,唯獨夜深人靜獨處之時叩問內心,深感遺失了最初的夢想,這叫做“現實主義者”。正常的人性值域,恰在兩端之間。

存在先於本質。誰規定的我們就應該或必須活成某種樣子呢?每個人的活法,均非他人所能框限。理想狀態是名實合一,退而求其次,在名實分離普遍存在的情況下,尤需保全人的主體性,守護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點評:分析的角度很新穎,從主謂賓語法作用角度談評價中的主體性。“認可度”是他人外在的社會評價,而我們一更需要求“實”,活成“主語”。只是作爲一篇考場作文,有些哲學社會學術語,從頭闡釋概念,未免冗長拖沓,如二三段,而核心詞“認可度”纔是真正的重點。 評分56分,二類中。【滿分7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