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番茄有毒? 網路謠言害慘農民

▲ 番茄品種多元,口感不同,各有風味營養。(圖/臺南農業改良場供)

生活中心/臺北報導

近來網路出現「生番茄含龍葵鹼有毒」不實傳言,造成消費者無謂疑慮及影響農產品產銷,行政院農委會與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20日召開聯合記者會澄清,番茄營養成分高,被醫學界視爲保健蔬果,目前未有食用番茄中毒文獻報告,請民衆勿聽信網路謠言,安心選用國產優質番茄,鮮食熟食皆宜。

農糧署說明,番茄原產南美洲,陸續引進歐洲、美國、非洲及亞洲等地區栽培,食用歷史已超過500年,自18世紀即開始研發栽培及改良品種,全球栽培面積逾480萬公頃,國內栽培面積逾5100公頃,主要分爲大果番茄及小果番茄,大果番茄主要做爲蔬菜食用,有黑柿、牛番茄及桃太郎番茄等品種。

小果番茄則以鮮食爲主,近年來研發多樣品種,如玉女聖女等紅色系品種,黃色系品種有金玉金珠橙色系品種有錦珠花蓮亞蔬21號等,口感不同,各有風味及營養,加以栽培技術精進,不論是設施或土耕栽培,農民辛勤改善栽培管理技術,也讓民衆可以品嚐國產優質番茄,是極具發展優勢的蔬果。

▼ 蜜番茄。

近來網路上流傳番茄茄鹼含有毒性,衛生福利部早於民國99年已有澄清說明,農委會臺南區農業改良場場長王仕賢特別補充說明,茄科植物普遍含有生物鹼,是植物天然的防禦物質,可以抵抗細菌、真菌病原,一般以根莖葉等部位含量較高,果實的生物鹼會隨着果實成熟而逐漸消失。番茄所含生物鹼結構與龍葵鹼並不相同,且含量隨番茄成熟而遞減,成熟番茄生物鹼含量極低。

臺北榮民總醫院臨牀毒物與職業醫學科醫師葛謹指出,謠言誤將馬鈴薯含有的生物鹼龍葵鹼,又名茄鹼、龍葵毒素、馬鈴薯毒素,當成番茄的生物鹼,即番茄素。

他強調,馬鈴薯要發芽纔會有龍葵鹼的問題,吃了會口乾口苦灼熱感、噁心,再吃會進一步有嘔吐、胃疼、拉肚子等狀況。馬鈴薯的根莖葉每公斤有數千毫克的龍葵鹼,再持續吃發芽的馬鈴薯,會出現坐立不安、無力、視力模糊等中樞神經中毒現象,但是從來沒有致死的案例。

▼ 農委會辦理番茄記者會,左起:臺北榮總主治醫師葛謹、農糧署副署長林麗芳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主秘林麗芳、臺南區農業改良場場長王仕賢。(圖/臺南區農業改良場供)

葛謹表示,番茄爲國際重要蔬果,營養成分高,每百公克熱量只有26大卡膳食纖維1.2公克、維生素A效力(RE)84.2 、維生素B(含 B1、 B2 及 B6)0.1毫克、維生素C21毫克等,爲低熱量與富含纖維及維生素的保健好蔬果,在 2001年被美國時代雜誌評選爲第一名保健食品,且目前國內也未有食用番茄中毒的文獻報告,民衆無需在意網路不實謠言。

農委會及衛福部共同提醒,網路訊息衆多,消費者應注意查證勿以訛傳訛,造成無謂恐慌,倘有食安相關問題,可至食品藥物管理署官方網站查詢,農委會再次強調,目前正是番茄產季,其營養價值備受肯定,請消費者多加選購食用,給用心栽培的農友們最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