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裴曉菲:要用口語化的語言,讓公衆聽得懂

國務院新聞辦新年招待會12月18日晚舉行,中央和國家機關新聞發言人悉數亮相。記者注意到,招待會上出現了一張新面孔,他就是生態環境部宣教司司長、新聞發言人裴曉菲。

“工作表現要由媒體來打分”

雖然裴曉菲是首次亮相國務院新聞辦新年招待會,但跑生態環境領域的記者對他並不陌生。在今年1月30日生態環境部舉行的2024年首場例行新聞發佈會上,裴曉菲作爲生態環境部新任宣教司司長、新聞發言人首次亮相。此前,生態環境部宣教司司長、新聞發言人由劉友賓擔任。去年11月,劉友賓退休。

裴曉菲長期在環保系統工作,是一位專家型官員。公開資料顯示,裴曉菲曾任環境保護部科技標準司標準處處長、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生態環境部綜合司副司長等職。2020年9月,裴曉菲曾作爲援疆幹部,出任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生態環境局黨組成員、副局長。

“新聞發言人的工作跟我原來的工作性質、內容還是有很大變化的。新聞宣傳工作有一定的專業性,來宣教司工作後,我跟大家合作得也非常愉快”。今晚和媒體交流時,關於如何把握新聞發言人的角色,裴曉菲認爲,首先要全面瞭解機關的工作,他曾參與過多個重要標準、文件的起草制定,也曾經援疆三年,在地方生態環境部門工作過,這些履歷讓他對做好新聞發言人工作抱有信心。

履新第一年,給自己的工作打多少分?面對新京報記者的提問,裴曉菲說,“這不能自己評價。一個是你們(媒體記者)來打分,一個是由業務司來打分。”

環保術語難懂,不妨給公衆舉例子

具體談及新聞發佈工作時,裴曉菲說,每一場新聞發佈會,發佈團隊都會做形勢研判,基本上根據當前工作的重點、社會關切和記者關注的內容確定主題。“比如當前大家對機動車監測數據的造假非常關注,12月,我們就會邀請執法局局長跟大家見面,回答相關問題。”

談到任新聞發言人以來的體會,他說,之前政策部門起草政策,業內人士都看得懂,但真正想讓老百姓都能聽得懂,必須得進行一些“翻譯”,要說一些老百姓能聽得懂的話。所以每一場發佈會,他也會和參與發佈的同志溝通,爭取儘量使用口語化的語言。

他舉例說,比如碳足跡這一環保術語,老百姓理解起來就有難度。可以用舉例子的方法讓大家明白,比如塑料袋的主要原材料是從石油中提取的,整個生產過程要耗費很多能源。而竹籃子是竹子製成的,所以塑料袋的碳足跡比竹籃子的碳足跡大,這樣大家就容易理解。

“生態環境部也非常重視後備人才,新聞發佈不是我一個人的事。”他說,很多年輕的處長在業務的一線,有些政策是他們制定的,他們出來講更好。所以部裡的一些青年培訓班,爲他們開設新聞發佈方面的課程內容。”

他說,生態環境部對於外宣非常重視。今年COP29期間,中國角舉行了50場平行論壇,有5萬多人蔘加,40%是外賓,國外媒體也對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舉措表示稱讚。“中國角使用的桌椅是我們從國內帶去的紙箱子,既環保又耐用,成了很多外國記者的‘打卡地’,這就是我們環保的直接體現。”

元旦將至,被問及新年願望,裴曉菲說,希望“美麗中國”目標能夠儘快實現。“當然這個過程中需要公衆的參與,我們每個人都會付出自己的努力。”在他看來,每一個人都可以通過自身的改變爲環境保護作出貢獻,“比如今天參會我有車證,但是我沒開車,我是走路過來的。”

新京報記者 張璐 姜慧梓

編輯 張牽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