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學 | 碧波春訊
從北海的金海灣紅樹林望向大海,眼前彷彿鋪展開一幅富有層次的巨幅國畫:近旁的灘塗草木葳蕤,一直延伸到金黃色的沙灘,一羣白鷺在海風的吹拂下飛過樹梢,再遠些,便是藍色的海。
北海,這座以海爲名的城市,是地處廣西壯族自治區南端的北部灣東海岸上的一顆明珠。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在改革開放後經濟快速發展,近年來對生態環境的修復與保護,讓這顆明珠更加熠熠生輝。
十多年前,由於城市建設、臨海工業、水產養殖以及旅遊業的迅速發展,河流湖泊的生態環境堪憂。貫穿北海市區的主要水系馮家江自北向南,是鹹淡水交替的河流,上游連接鐵路明渠、三江明渠和鯉魚地水庫,下游出海口東連金海灣紅樹林,西接“天下第一灘”——銀灘。馮家江被稱作城市中央的“綠肺”,具有調節城市氣候、淨化空氣和水質、保護生物多樣性等重要功能。但從前污水直排,不僅嚴重污染了江水,更是污染了出海口,以致銀灘以東那片珍貴的紅樹林裡,到處可見隨着潮漲潮落而掛在樹梢上的綠藻,並因污染而引發滸苔和團水蝨的雙重侵害,使得一株株木欖、紅海欖、桐花樹大面積死亡。人們意識到,北海的生態環境治理迫在眉睫。
馮家江水環境治理項目涉及江、渠、湖、海、灘,2018年12月開始控源截污、內源治理、清理河道、建設再生水廠及補水管道,打造美麗景觀及智慧水系,次年進一步實施“藍色海灣”整治行動項目。經過幾年的辛勤付出,北海的渠、庫、江兩岸敷設了截污管線,徹底消除了馮家江沿線的363個直排口污染源,設置了多座調蓄池,將收集的污水和初期雨水先後輸送到污水處理廠、再生水廠進行處理,再通過補水管線回輸到上游,補充河道的生態需水量。
在生態修復的過程中,北海人充分考慮當地氣候、濱海環境及鹹淡水區域分佈等因素,優選本地樹種草種,自主培育了南方鹼蓬、闊苞菊等耐鹽鹼的濱海植物,形成了穩態的基塘、湖庫、沙洲、紅樹四大生境。在馮家江上游鯉魚地水庫區域,水庫旁的坑塘變成了美麗的綠洲或小島,四周的小葉榕、野芋、大葉油草等南方植物,構成了可愛的森林,紅色的三角梅長年開放,點綴着碧水沙洲。明渠岸側的違章建築拆除了,留給人們的是長長的綠蔭步道。護坡植被選用了黃菖蒲、梭魚草、睡蓮、金魚藻這些具有淨化作用的水生植物,它們既能供觀賞,還能淨化水和空氣,造就了一片片生態溼地,爲鳥兒們營造了可覓食、棲息的家園。而在靠近入海口的江水下游,去除了硬質護砌,種上玉蕊、銀葉樹、黃槿等半紅樹植物,逐漸過渡到紅樹林生態環境。本地適生且抗颱風、耐鹽鹼、抗菌的棕櫚樹俊朗瀟灑,一排排守護在海邊,是人們看不夠的風景。
北海三面環海,大陸岸線加上海島岸線有668.98公里,長長的海岸線守望着幸福生活的人們,也守望着天地間生長的萬物。這裡有紅樹林、海草牀及珊瑚礁三大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呈現了難得的生物多樣性。在各級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北海人不斷開展退塘還林還溼、外來物種清理,對紅樹林、珊瑚礁、沙質海岸、海島等典型海洋生態進行系統保護和修復,濱海溼地生物多樣性得以復甦。如今,北海沿岸的鳥類比2021年之前增加了數十種,且多次監測到瀕危鳥類勺嘴鷸、褐翅鴉鵑、紅隼、普通鵟、褐冠鵑隼、黑鳶、鳳頭鷹、紅喉歌鴝、白胸翡翠、慄喉蜂虎等。沿岸灘塗得以休養生息,沙蟲等底棲生物種類不斷增多,由2021年之前的153種增加至207種。入海口處發現了中華鱟、綠海龜等海洋珍稀動物,19種紅樹植物生長狀況也明顯好轉。
這個春天,北海人一直處於興奮中,一連串生態向好的喜訊傳來。2023年,北海市空氣質量創歷史最好水平,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PM 2.5 平均濃度等多項生態環境指標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排名第一;近岸海域水質優良面積達98%,地表水優良率100%,也排名全區第一;銀灘海灣入選第二批全國美麗海灣,潿洲島獲得“和美海島”示範稱號,銀海區入選2023年度“中國天然氧吧”;近日在廈門召開的海洋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工作推進會上,北海成爲典型。
在廣西,“北有桂林山水,南有北海銀灘”。潔淨、美麗的北海在這個春節成了網紅旅遊城市,被風光旖旎的藍色海灣所吸引,從全國各地趕來的遊客擠滿了北海大大小小的賓館和民宿。曾經以採摘紅樹果實、趕海捕魚爲主業的沿海村落開始走上綠色轉型之路。村民們迎八方來客,嚐到了修復和保護生態的甜頭。
走在通往銀灘的馮家江畔的小道上,只見白鷺在江面上飛來飛去,時而翅膀掠過江水,時而降落於樹梢,它們並不躲避近在眼前的行人。或許,鳥兒們也早已覺察到它們與人類的和諧相處。
來源 | 光明日報
作者 | 葉梅
編輯 | 宋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