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鞍山!不是洛杉磯!

“鋼都鞍山,煤都 ”。當年臺灣中學地理課都像歷史課,大陸地理內容都停留在1949年。各省物產資源山勢水系、東北九省記得一清二楚。鞍山 這兩座城市在記憶中總是伴隨着出現,我總以爲是東北首屈一指的大城市。

鞍山

2006年的電影《姨媽的後現代生活》裡,斯琴高娃飾演的葉如棠,拋夫棄女從東北迴上海,自稱從美國回來,過着她單身而文藝的生活。後來因爲入院,不得不連絡家屬。趙薇扮演着她十幾年不見的非主流粗俗女兒來到醫院詢問,護士本來挺冷漠,一聽是葉女士女兒,秒變熱情“洛杉磯回來噠?”趙薇一愣“洛杉磯?俺是鞍山滴!”護士馬上意會過來,又變得一臉鄙視。

但那天晴朗的秋日午後,我站在鞍山站前往市區回望,色彩鮮明,還真的有那麼一點洛杉磯內味。

鞍 山站前

這橋段讓人印象深刻。電影的最後,葉如棠回到鞍山,在市場支起小攤,面無表情地剝饅頭吃。畫面陰冷陰冷的,那灰暗色調也構成我很長一段時間對鞍山的印象。

《姨媽的 後現代生活》片末

說起來《姨媽的後現代生活》的導演許鞍華,就是出生於鞍山,她父親是國軍裡的文職,母親則是戰後滯留東北的日本人。不過挺多人也批評片子裡怎麼會把鞍山拍得如此灰暗沉重,蕭條沒落的樣子。

鞍山主城區規劃還有點像瀋陽,如當年僞滿規畫出的那些大城市:車站前有條大道,大道的盡頭是一圓環,現在稱爲勝利廣場。圍繞着圓環是各種風格的老行政機關樓,類似的規劃還有像長春、四平等地,那些當年被稱爲“南滿鐵路”沿線的城市。

勝利 廣場

秋高氣爽,站在圓環一角,你們感受一下,這配色,甚至還有點“假裝在墨爾本”。

圓環周邊最讓人矚目的建築是“焦耐院”,這名字帶了點神秘氣息,又有點繞口,其實他全稱是“中冶鞍山焦化耐火材料設計研究總院”,是中國唯一從事焦化、耐火材料工程設計的研究院。

焦耐院是蘇聯所援建,1954年落成時是鞍山最高樓。現在焦耐院搬到大連去了,這棟樓現在反而成爲社交媒體上鞍山的網紅樓。

鞍山市區地勢西平東高,過了圓環再往東走,是鞍山居住環境最好的地區─臺町。這沿襲自日文舊地名的意思就是“臺地街區”。這一帶街道,以坡頂爲中心向下延伸,扇形佈局,仿效美式住宅區規劃,極其幽靜。

臺町那些藏在濃密綠意當中的獨院住宅,大多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所建,給鞍鋼前身昭和制鋼所的高管所住,多是風格各異的兩三層別墅。近年來一些鞍鋼退休領導或老幹部也住在這,臺町家家戶戶可以看見屋主不同的審美,不同的花草綠植喜好,住在這多半精緻懂生活。

從臺町街區最高處往下拍,不知道是鞍山還是舊金山。小日本當年太會選址了,不管是礦區規畫還是住宅區,當年選在臺町蓋別墅,真有種居高臨下的優越感。

鞍山新樓盤的房價大約五千到一萬,然而臺町這些老房子,均價則上了兩萬,妥妥的高級住宅區了。

因爲有了臺町,鞍山也成爲了一座適合CITYWALK的城市。臺町全稱是“臺町歷史文化街區”,本地人長久也都習慣稱這一帶爲臺町了。不過這三個月鞍山將這裡申報省級旅遊街區,一致稱爲“東賓特色休閒文化街區”,看了幾篇官方的發佈稿,都沒有提到“臺町”兩字。大概有日本名字不好提報。

現在這一帶許多別墅小院也改爲咖啡店、餐廳什麼的,氛圍感非常好。我問了一位老闆,他租了一間帶院子的兩層小樓,裝修得可可愛愛,年租也就8萬而已

鞍山的咖啡風氣意外地濃厚,以這樣量級的城市,咖啡店竟然很密集,而且有質量非常高的街區咖啡小店,這倒是讓我比較意外。同樣前兩天在撫順,卻感受不到那麼強烈的咖啡風氣。

原來鞍山咖啡風氣之盛,國外咖啡巨頭也注意到了,前兩年Tims跨出大連在東北展店,第一間店不是在像哈爾濱長春瀋陽等地,竟然選在鞍山。在咖界還是有些小小的討論

鞍山幾間有名的咖啡店,幾乎都是風格強烈的街角小店,不起眼的門面,像芝士份子咖啡店,開店十年,應該是鞍山最早做精品咖啡,客人來來往往,好像都很熟了。

那些獨立小咖啡店,讓我覺得普遍很認真在做咖啡。在咖啡市上海,什麼都講究效率,你幾乎找不到一間店,簡單的18元冰美式,還能擺得漂漂亮亮的盤飾給你端過來。

時值曬秋菜季節,在東北,一間社區咖啡店能不能與鄰居打成一片,通常不在於咖啡,而在於有沒有場地給曬大白菜。

鞍山明顯比撫順有活力挺多,當然很大程度是因爲偉大的“鞍史帝奧”還在運作。

據說鞍山現在是靠鞍鋼在撐着,GDP有70%都是鞍鋼給貢獻的。鞍鋼廠區圍繞着市區1/3,我找到高處看:住宅樓邊緣的高架路,後頭鞍鋼的廠區的煙囪,又是洛杉磯城市邊緣工業區內味。

1949年時,中國曾有12座直轄市,除了北京,還有天津市、上海市、南京市、西安市、重慶市、廣州市、武漢市、瀋陽市、鞍山市、撫順市、本溪市。遼寧省就佔了四處,可見這一帶工業實力之雄厚。

鞍 鋼廠區

前幾個月我去了柳州,在一間雜貨店買東西問路,咦奇怪!老闆怎麼是東北口音?後來一問才知道,他以前是東北過來支援柳鋼建設的,就在柳州安家了,後來退休開雜貨店解悶。後來回想起來,那老闆當年大概就是鞍鋼過來的。

這麼說吧!後來中國那些有名的鋼鐵廠:包鋼、武鋼、攀鋼、酒鋼、寶鋼、首鋼、柳鋼.....基本就是鞍鋼的人給整出來了.....可惜當年不能控股。

鞍鋼 的內部鐵道

鞍鋼體量之龐大,各種產業基本承包鞍山生活的方方面面,生老病死應該都能沾上邊。舉個例子,鞍山的朋友推薦我試試他們從小喝到大的“鞍鋼鮮奶”。鞍鋼自有牧場所生產。

這種鮮乳在一般便利店超市還買不到,你要下午三點左右,到比較熱鬧的街上,有幸的話會遇到這種,推着車,賣着鞍鋼乳業各種產品的阿姨。

《姨媽的後現代生活》裡,其實藏着當年那特殊年代的暗線:葉如棠是當年上海女知青,不得已嫁給了工人,在鞍山過着乏味的生活,所以一有機會就拋夫棄女回到上海。而在鞍山,能和上海扯上關係的,最有名的就是老字號上海信利薰臘店。

信利薰臘店裡賣的都是上海江南一帶的口味,那些赤油醬汁、薰臘:醬鴨、鹽水鴨、薰魚、薰排骨、叉燒肉.....竟然出現在遙遠的東北。

原來上世紀五十年代上海也派出許多專家支援鞍鋼復工,爲了讓更多從上海來的專家們適應這兒。特意也把當時上海有名的信利薰臘店整體搬遷到鞍山,除了專家,一批上海熟食師傅,攜家帶口,揹着鐵鍋、熟食老湯落戶鞍山。日久他鄉是故鄉(雖然不太情願),這些本該是江南口味,成爲好幾代鞍山人的家鄉味。

信利 薰臘店

所以說起來,一個國家剛建立,百廢待舉,各地都是互相支援,有地出鋼材,有地出木材,有地出食材,有地出錢財,有地出人才。

鞍鋼生產原料主要來自於離市區東邊七千多米處的大孤山鐵礦,這又是一處值得親自站在崖邊上感受的工業遺址

大 孤山鐵礦

礦坑呈倒金字塔型,一層一層螺旋型地往下,坑不見底。即使那些車輪有兩個人高的工程車,在坑中吃力地爬坡,一圈圈地開到坑口,也像火柴盒汽車般渺小。

大孤山不是一個偏遠的大礦坑,而是一完整的聚落,就是那種當年圍繞着礦區發展起來的城區,現在慢慢與鞍山市區連成一片。這裡大部份的住宅樓都已殘破老舊,還住這的居民也大多上了年紀。大孤山還有一整片的“紅樓”,現在是已經人去樓空,全部被徵收了。這都是按蘇聯的設計圖紙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建成,最早是供蘇聯專家居主,也算是比較早期的高級住宅樓。

鞍山因有鋼而有城,嚴格說起來是座日本人打造起來的城市。如果要深入討論東北,日本元素是很難跳過的一環,只不過衆所皆知的原因,經常是假裝不存在。

從1918年至1945年,日本從鞍山地區掠奪鋼鐵資源超過1000萬噸,日本的野心是要在鞍山建世界最大的鋼鐵企業。鞍鋼前身昭和制鋼所在鞍山設立後,日本人將鞍山設市遠景規劃到1967年,預想用幾十年時間,將鞍山變成僞滿的四大都市之一,人口達到50萬人,總面積約485平方公里。日本人一邊掠奪一邊做長遠規畫,大概沒想到最後都是替人打工。

鞍山的車牌是“遼C”,也就是遼寧省排在瀋陽、大連之後的第三號城市。但當我說我要去鞍山時,朋友回覆“南京的後花園”,我才意會過來他指的是安徽馬鞍山。而且我在網上發鞍山圖片時,發現不知道鞍山在哪的人還真不在少數。

鞍山 市區

如果我說《鋼的琴》就是在鞍山拍攝的,大家就知道了。不少人也認爲之前熱播劇《漫長的季節》裡的“樺鋼”指的就是鞍鋼。還有《膽小鬼》也是在鞍山拍攝。

《鋼的 琴》

總算是來過一次鞍山了!我覺得鞍山是個很出故事的地方:大量日本遺孤是故事;全國支援鞍山,鞍山支援全國也是故事,當然下崗潮也是故事,這些年咖啡店遍地開花也算是奇妙的故事。

然而說也奇怪,被人津津樂道的“東北文藝復興”好像寫來寫去都只會寫世紀末的前後幾年。這概念一火之後,連着有關東北的影視作品,都被流行化。那些本來全國各地都可能發生的故事,只要套上緩慢空寂的基調,搖搖欲墜的荒涼氛圍,再套上“東北濾鏡”─灰暗凜冽的大雪,影像爲敘事服務,立馬成爲東北故事,結果又加深了南方人對東北的奇怪印象。

東北文 藝復興標準色

看看那些人去樓空的老職工樓,機件灑落一地半頹圮的廠房吧!我常忍不住幻想,要不乾脆改成啥東北文藝復興主題樂園好了,索性滿足一下南方人喜聞樂見,賺賺南方人的錢,大型實境沉浸式體驗,體驗一把下崗賣雞架,可能也算提前預習未來生活了吧!

設計/視覺Ela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