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測《Careplix Vitals》血氧偵測App:數值只能參考用

▲《Careplix Vitals》app實測。(影片記者洪聖壹攝、製作

特約記者洪聖壹/綜合報導

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的數據指出,截至今天(2021/05/30),因感染新冠(COVID-19)病毒而死亡的總人數爲 97 人,其中部分年長者主要出現所謂「快樂缺氧」症狀,導致在確診之前在自宅猝死,也讓「血氧偵測」成了民衆最關注的議題,其中《Careplix Vitals》app,號稱只需手機就能偵測血氧值誤差只有 1%,記者實際下載測試,並以 Apple Watch Series 6 作爲對比,提供給大家參考。

陽明胸腔醫師蘇一峰指出,很多新冠患者乍看沒事,但血氧一測很低,後來病人會開始喘,緊急送進加護病房插管,這時病況發展已過治療黃金時期,「因爲被快樂低血氧症(Happy Hypoxia)掩蓋掉」。

林口長庚兒童急診科醫師吳昌騰表示,一般人血氧飽和度應落在95%左右,隱形缺氧的病人,血氧飽和度則落在50~80%,患者通常會在就醫前2到7天出現一些症狀,如突然胸悶或無法深呼吸,幾天後,呼吸速率更會是正常的3倍,嘴脣手指也會有發青現象。

吳昌騰更分享以下3種方法可以找出快樂缺氧的症狀:

第一、脈搏血氧儀(Pulse oximeter):用來監測病人的血氧飽和度(SpO 2),在醫療人員的指導下可以使用的。正常的SpO 2應維持在94%以上。

第二、動脈血液氣體分析(Arterial blood gas analysis) (ABG analysis):這需要在醫療單位使用。ABG和SpO 2可能是早期檢測COVID-19患者隱形缺氧的有效的方法。

第三、六分鐘步行測試(six-minute walk test)(6MWT):自己在步行6分鐘後測量SpO 2 (血氧飽和度),如果有脈搏式血氧儀(Pulse oximeter),是可以請無症狀或輕症病人在家自我檢測。一般來說,在步行6分鐘內,SpO 2低於90%應該定義是異常的。此外,步行前後SpO 2相差超過4%,也可能被認爲是嚴重病例

▲血氧偵測儀 。(圖/資料照,取自吳昌騰醫師臉書

除了脈搏式血氧儀(Pulse oximeter)之外,其實透過智慧型手機,或者手錶手環等穿戴裝置,同樣可以偵測SpO 2數值,像是蘋果最新 Apple Wathc Series 6 智慧手錶,華碩的ASUS VivoWatch SP,以及小米即將在 6 月推出的小米手環6,Fitbit Versa 系列機種、Charge 3 以後機種,Garmin Venu 系列機種,三星已經停產的 Galaxy Note 4、Note 5 到 Galaxy S10 的智慧型手機,或者該公司纔剛推出的 Galaxy Watch 3,等產品都具備血氧偵測功能。

至於最近傳出的《Careplix Vitals》app,工作原理主要是透過手機鏡頭以及閃光燈來測量血氧。目前該應用程式並沒有在 Google Play 上架,或者下架這部分不可考,實際找了一些 APK 也發現都有釣魚軟體的可能性。

在測試之前,考量到並非每個手機的鏡頭、感光元件、LED 閃光燈都是比較高階的,綜合考量下,記者測試時是以 iPhone 12 mini 來下載測試,第一次開通必須要註冊會員,只需要填寫個人暱稱、email、出生日期密碼就可以開通,如果擔心個資外泄,可以使用不常使用的 email,假名以及從來沒有使用過的密碼來開通。

蘋果的 Apple Watch Series 6 的血氧濃度感測模組設計算是目前穿戴裝置當中比較完整一些的設計,主要是由四組 LED 叢集和四組光電二極體組成。這個感測器被整合至重新設計的水晶玻璃表背中,能與「血氧濃度」app 搭配運作,測量紅血球細胞從肺部攜帶到全身氧氣比例。

▲Apple Watch Series 6 的血氧濃度感測模組,主要是由四組 LED 叢集和四組光電二極體組成。(圖/記者洪聖壹攝)

記者在同一環境、同一使用情境、同一時間進行實測,使用 Apple Watch Series 6 測試血氧值約在 94%~98% 之間,而使用《Careplix Vitals》app 的誤差值約在 1%~4%。

▲▼實際與 Apple Watch 6 做了幾組對照測試,發現測試數值不是很穩定,基本上只能當作參考。(圖/記者洪聖壹攝)

整體來說,《Careplix Vitals》app 確實是可以透過比較高階一點的鏡頭跟閃光燈的組合下,來推算人體血氧數值。但是與專業儀器像是「脈搏式血氧儀(Pulse oximeter)」,或者設計比較完整的穿戴裝置,像是 Apple Watch 6 比較起來,還是會有些微誤差,因此不管是穿戴裝置或者該應用程式檢測出來的數值,只能作爲用來參考,但是如果檢測出有問題的話,建議還是以醫療院與醫療級檢測儀器所提供的專業建議與數據爲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