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讀中國 卻加碼扭曲教科書

(圖/作者丘智賢提供)

八年抗戰期間,國軍官兵以血肉之軀,當新銳之器,誓死抵禦日寇入侵,更曾與同盟國家密切合作,揮戈異域,交換情報,造就抗戰勝利與臺灣光復偉業,在此過程中,陸海空軍共陣亡官兵132萬餘名,迄今,國民革命忠烈祠當中,能夠留下姓名者,僅有約三分之一。

諷刺的是,常把自己是三軍統帥掛在口中的賴清德總統,卻難說出「抗戰」兩字,3月13日,賴清德稱中國爲境外敵對勢力時,稱「今年是二次世界大戰80週年」;3月20日,賴清德在國防部莒光園地節目上,稱「今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80週年」。一字之貶,嚴於斧鉞,賴清德奉爲馬首的美國,也從未忘稱呼接受日本投降之日爲V-J Day,即戰勝日本紀念日,國軍官兵,不是低首聆聽日皇裕仁懺悔低首的戰敗國軍隊,而是歷經苦戰,無負軍人使命的戰勝國堂皇之旅,賴清德的用詞,不啻對斑斑血史的莫大侮辱。

賴清德心有所偏,國防部、僑委會一一發言,紀念抗戰勝利,只剩下了連結抗中保臺,莫忘與美國合作關係,大陸沒有資格紀念等等,而在賴清德指示教育部強化敵對教育的指示下,部長鄭英耀立刻決定在4月16日召集教科書商,嚴控相關內容,如果不從就要取消出版資格,本已在課本中幾乎不存的抗戰內容,還將面臨更大的扭曲。

鄭英耀高談闊論箝制教科書的地點,不是本應爲問政殿堂的立法院,而是一檔綠營節目,鄭英耀說,已經有系統地在108課綱與三級教育當中,加強與大陸間的敵我意識,他更特別點名開羅宣言,稱其不是一個正式的約定,也不涉及中華民國、臺灣的歸屬,不符合國際法、國際公約。

綠營對於開羅宣言的藐視詆譭,早已行之有年,賴清德在擔任臺南市長時,就曾在議會宣稱,開羅宣言「相當於記者會後的新聞稿聲明,法律地位未來會恢復真實」,言下之意,當然是開羅宣言不具效力。

事實當然並非如此,美國總統羅斯福雖在二戰期間優先考慮歐洲戰場,但也深知中國抗戰對牽制日本的重要意義,1943年1月間,羅斯福提出希望夏季會晤蔣中正,商討戰後問題;2月間,蔣夫人宋美齡女士訪問美國,在國會演講,掀起美國朝野支援中國旋風;6月間,羅斯福再次邀請蔣中正參加中美英蘇四國領袖會晤,而蔣中正卻擔心這只是場面敷衍,並未立刻同意。

在此期間,日軍發動鄂西會戰,國軍英勇抗敵,廣爲國際媒體報導,羅斯福再度邀請蔣中正在深秋會晤,並稱此「相見殊爲重要」,蔣中正同意,最終決定由羅斯福、蔣中正及英國首相邱吉爾在埃及開羅舉行高峰會,即開羅會議。

被賴清德無知稱爲「記者會」的開羅會議,是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美英三方政府領袖及重要軍政人員會商擊敗日本與戰後東亞局勢的唯一國際會議,美國方面,陸海軍重要將領如萊希、馬歇爾、金恩、阿諾德盡皆出席,英國更是派出了共400人的龐大代表團與幕僚與會,國民政府出席者,則爲王寵惠、商震、林蔚、周至柔等十餘名核心官員,三方自11月21日至27日,進行了多場正式會議與非正式會晤,怎麼就成了一場賴清德口中的記者會?

賴清德口口聲聲要「識讀中國」,實際上卻是要歪曲歷史,製造兩岸對立的仇恨,系統化地塑造年輕世代抗戰與我無關,中國就是外國的思維,在抗戰勝利暨臺灣光復80週年之際,真是最大的諷刺,既要不忘美國協助,又要打臉羅斯福的戰時主張,豈不怪哉?(作者爲黃埔軍校同學後代聯誼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