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關樓市,國家選中15個城市
原創 劉曉博
近日,財政部、住建部宣佈:從2024年起,中央財政支持部分城市實施城市更新行動,首批選中了15個城市。
這15個城市是:石家莊、太原、瀋陽、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福州、南昌、青島、武漢、東莞、重慶、成都、西安。
大家看了這份名單,可能會感到有點怪:中國四大城市羣裡,大灣區上榜城市最少,只有東莞1個。而長三角,尤其是長江流域的城市佔了大多數。
這是因爲在確定開展“城市更新示範工作”之初,國家就確定了一個原則:首批示範城市重點向超大特大城市和長江經濟帶沿線大城市傾斜。
城市更新,包括城市地下管網更新改造、城市污水管網全覆蓋樣板區建設、市政基礎設施補短板、老舊片區更新改造。
根據最新要求,城市更新中不得重複使用2023年增發國債資金、中央預算內投資、車購稅資金、超長期特別國債等其他渠道中央財政資金。
爲什麼要開展這項工作?大概有以下幾個目的:
第一,城市更新是“大基建+房地產”的一部分,是傳統的拉動經濟的手段。在經濟低迷期,需要上更多新項目,以穩增長、保就業。
第二,提升中心城市的韌性,提升防災能力、環保能力,提升大城市的價值。
第三,城市更新看起來有四大項目,但核心是“老舊片區更新改造”,其實還是拉動房地產行業發展。在改造過程中,還可以對舊房子做減法,創造購房需求。
被列入示範城市名單後,可以獲得中央政策支持,以及財政撥款。
具體撥款標準是:東部地區每個城市補助總額不超過8億元,中部地區每個城市補助總額不超過10億元,西部地區每個城市補助總額不超過12億元,直轄市每個城市補助總額不超過12億元。
按照這個標準,上海、成都、重慶、西安可以獲得12億補助;太原、武漢、合肥、南昌等中部城市可以獲得10億元補助;南京、杭州、福州、青島、東莞等東部城市可以獲得8億元補助。
這點錢並不多,看起來對15個城市的樓市影響也極爲有限。但它透露的政策信號非常值得關注:
它說明中央在安排新一輪大基建的時候非常重視效益,而不像以前那樣天女散花,兼顧大中小城市。
在首批15個城市,普通地級市只有東莞,其他要麼是直轄市、副省級城市(或計劃單列市),要麼是省會城市。
東莞能躋身其中,也跟經濟發達、人口衆多有關。東莞城區人口超過1000萬,目前已經躋身超大城市。如果不算代管市縣,東莞城區人口超過蘇州,是非省會地級市裡最多的。
早些年,國家在搞大基建的時候往往雨露均沾,大中小城市都有份。大基建搞了20多年,很多地方基礎設施已經超前,利用率長期偏低。而中國人口分佈日益失衡,向大城市及其都市圈匯聚的態勢不可逆轉。
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大基建還是新增商品房用地,都必須向超大、特大城市集中。只有這樣,投資纔有效益,集中精力辦大事的邏輯才能成立。
想想看,上述15個城市缺錢嗎?可能部分城市手頭有點緊,但他們基本上是中國目前財政狀況相對最充裕的城市了,尤其是上海、杭州、南京等。
太原、石家莊、瀋陽或許情況稍差,但在本省依然是老大,是當地日子最好過的城市。
中央財政仍然要給他們補貼!雖然錢不太多,但鼓勵強者恆強的態勢是非常明顯的。
所以,未來城市和城市之間的馬太效應一定是加劇的,而不是縮小。因爲錢跟着人走,人是不斷涌入大城市的。中小城市會越來越缺錢,基礎設施更新會跟不上,學校、幼兒園合併,年輕人會發現生活越來越不方便,跟大城市差距越來越大,他們離開的速度會加快。
各大城市又是如何計劃今年城市更新的呢?
以上海爲例,當地的“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裡9次提及了城市更新,可見這項工作對上海拉動經濟非常重要。
上海的計劃是:
大力推進“兩舊一村”改造,完成12萬平方米中心城區零星二級舊裡以下房屋改造、31萬平方米小樑薄板房屋等不成套舊住房改造,啓動10個城中村改造項目。充分調動各類主體積極性,推動一批老舊工業區、商業商務區、風貌保護區、市政基礎設施更新改造,加快推進外灘“第二立面”等城市更新項目。
再看瀋陽,“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是這樣提及城市更新的:
推進城市有機更新。堅持建管並重、改管結合,改造提升老舊小區267個、背街小巷100條、供水管網200公里、供熱管網150公里,實施南京街等15條街路更新工程。強化海綿城市建設,着力打造望花等海綿示範連片區。加快建設北方特色公園城市,新建改造綜合公園8座、口袋公園300座,新增綠地4平方公里以上。
其他城市就不一一列舉了。總之,各地無不把城市更新視作重要的抓手,希望通過老舊小區改造,減少存量房屋、製造當期的購房需求,推動房地產去庫存,給財政增收。
這是大城市的情況。
反過來,三四五線城市的情況可想而知:由於人口增長緩慢甚至流失,中小城市的城市更新越來越難搞,缺錢、缺人。能拯救中小城市樓市的,只有貨幣棚改了,但估計不會大規模搞了,因爲負面作用太大。
中小城市的樓市去庫存,只能“野渡無人舟自橫”,等市場自己消化了。如果持續5到8年不賣地,也能慢慢修復。如果還要賣地,那真的是沒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