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穿草鞋打敗穿皮鞋的部隊(莊秉漢)

抗戰時期的軍用草鞋。(圖文:莊秉漢)

二次大戰時期,在英美蘇同盟國眼中有一支「草鞋軍」部隊,他們所指是哪一支部隊?!現在豐衣足食的臺灣是很難想像,指的就是同屬同盟國的戰勝國──中華民國國軍,而且主要指的還是蔣中正嫡系「中央軍」。

「草鞋」在華夏文化的起源很早,相傳爲黃帝的臣子「不則」所創造,可以算是中國人的一項重要發明。它最早的名字叫「扉」,或是稱爲「履」,是以稻草和麻爲主要材料所編織而成,這些材料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就地取材非常經濟,一般平民百姓都穿草鞋,據史料紀載,漢朝的第五位皇帝──漢文帝劉恆「履不借以視朝」(穿草鞋上朝),被史學家稱爲中國曆代最節儉的皇帝之一,因而締造當時百姓富裕的「文景之治」。

一直到東漢以後,社會階級經濟條件較佳者,都有能力添購布鞋、皮革鞋履,社會底層多穿「草鞋」,草鞋也就淪爲窮人的標記,在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章回中,描寫劉備雖爲漢景帝的玄孫,由於幼年失怙,家道中落與母親相依爲命,只能以編織草鞋爲業,不過劉備從賣草鞋到三分天下的一代雄主,藉由「草鞋」反映英雄不怕出生低,劉備還被後人尊稱爲「草鞋」行業的祖師爺。

南投縣草屯鎮的舊地名爲「草鞋墩」,昔日地方以盛產草鞋而聞名,關於草鞋墩地名由來,有三種說法:一是明朝鄭成功收復臺灣後,分路北征,徒步經過這兒時,發現這裡草鞋品質甚佳,於是下令休息,並編制新鞋。衆人換下的破草鞋十餘萬雙,堆成3座高聳的鞋丘,故名「草鞋墩」﹔二是乾隆末年林爽文抗清失敗,撤退到內山時途經此地,黨衆棄置草鞋於此,因而得名;三是清朝道光年間到日據時期,商旅、挑夫攜貨至埔里盆地交易,途經草屯作爲中繼站,休息之餘,順便丟棄耗損草鞋,更換新草鞋,大家就給這中繼站取名爲「草鞋墩」。從草屯舊地名的由來看,無論採信哪種說法,皆可以道盡近代300年間,黎民百姓八、九成腳底穿的仍是草鞋,草鞋在歷史上可以說是跨越多個朝代,儼然是華夏文化五千年的基本鞋款。

國軍自黃埔建軍以來,歷經東征、北伐、抗戰,一直到國共內戰,國民政府遷臺,國軍長江以南的部隊,多數時期的絕大多數官兵,腳下穿的既不是布鞋,也不是膠鞋,更不是像日本兵有皮靴可穿,反而是腳底穿着草鞋。

戰爭是兩國綜合國力的比拼,蔣中正不是不知道國軍部隊裝備老舊,他清楚瞭解國軍泰半仍保有清末民勇或北洋軍閥的19世紀末遺風,特別是民國21年一二八事變及長城戰役時,國軍正面對決日本現代化步兵師軍隊時,其所遭遇傷亡之慘烈,勢必要重新改造國軍,畢竟中日終須一戰,國軍成爲現代化部隊才能與日本相抗衡。民國22年,國民政府決定和德國展開軍事合作,德意志國防軍前後派出130多人顧問團到來南京,他們參考中國國情來打造陸軍現代化步兵師,中央軍全面學習德國軍事,蔣中正要建立60支媲美德國現代化軍隊的「德式師」部隊,無奈「西安事變」爆發,日軍眼見國共聯合抗日,日本緊急發動盧溝橋事變,提前進行全面侵華戰爭,打亂了蔣中正的建軍計劃,國民政府不得不趕鴨子上架,倉促開啓抗戰序幕,原先建立60個德式師的國軍現代化目標,只完成整編4個師(87師、88師、36師和陸軍官校教導總隊)德式部隊,殊爲可惜。

中華民國國遠征軍穿着草鞋在緬甸芒友舉行會師典禮。(圖片來源:維基百科/莊秉漢提供)

中華民國遠征軍雖然接受美國武器裝備,但他們腳上依然穿着草鞋。(圖文:莊秉漢)

國軍除了4支德式師現代化部隊外,在中國抗日戰場上,其餘部隊穿着的主要特點,可以用「窮、缺」二字蔽之。國軍部隊的裝備究竟「窮、缺」到什麼程度?抗戰時期,國軍長江以南部隊個人裝備配發標準,春、夏、秋三季每人單衣上裝兩件,單布短褲兩件,綁腿一雙,軍帽一頂。冬季棉衣褲一套,棉帽一頂,二尺五寬棉被一牀,二尺寬草蓆一頂。國軍正規軍春、夏、秋三季都不配發長褲,一年三季都是穿着褲管長度落在膝蓋的短褲,此外,軍委會是不配發鞋子給現役軍人的。因此,國軍基層軍人都得自己學會編制草鞋的本領。

黃埔軍校第十四期的樑綱先生曾提到:當時從軍薪餉中編列一項「草鞋費」,但是待遇微薄,不敷購用,行軍作戰,損耗更多。故平日稍有餘暇,即以稻草,薴麻或蒐集腐衣碎布及破舊之皮件膠胎等廢物利用,自行編織草鞋穿着,行軍揹包中都會存放一、二雙備用。他還說:軍中弟兄人人均習此藝(編制草鞋),蔚成勤儉風尚。善於編織草鞋手藝精巧的部隊弟兄,穿上草鞋美觀耐穿,勝過市購草鞋。部隊操課之餘,軍營常有舉辦編織草鞋比賽,不僅調劑生活情趣,也算是苦中作樂,傳爲美談。所以國軍有「草鞋兵」之美譽,抗戰時期成爲中國國民革命軍的鮮明標誌。

草鞋身有正反兩面,正面安腳,反面踩路,如果反面磨損了,可以把鞋身翻過來再穿,以延長使用壽命,當然,草鞋質粗露趾,初次穿草鞋經常皮破血流,不過久穿之後,則腳皮增厚成繭,行軍打戰習慣了,反而覺得步履輕快,沒有穿過的人,殊難體會個中滋味。有一則故事,黃埔軍校某位學生畢業後,在桂林結婚,洞房燕好之際,新娘忽然嬌嗔說:「你怎麼不脫鞋就上牀啦?!」其實新郎早已脫鞋,乍聽一頭霧水,但隨即醒悟,原來是腳繭作怪,因爲穿草鞋的緣故,腳掌早已生成厚厚的繭。

孫元良將軍打過上海淞滬會戰,在他的回憶錄有提到,西方記者媒體對於他領導的國軍88師英勇表現是這樣描述:「中國的哨兵,穿着綠色制服,短腳軍袴,裹着綁腿布,穿着『草鞋』,他精神奕奕,機槍的彈火,不能撼動他的鎮定,砲彈落下,聲震雲霄,沙石橫飛,但他若無其事。」「許多中國兵都穿着短褲,有幾個日本的砲彈落在租界邊境,使那附近的房屋立刻倒坍下來,馬路變成粉碎,勇敢的中國兵,穿着『草鞋』仍舊跑來跑去,屹不爲動。」顯然,在西方記者的報導中,在日軍眼中的「可恨之敵」,腳底穿的都是草鞋,也因爲草鞋部隊展現國軍堅毅不屈、勇敢犧牲的精神,才能粉碎日本軍閥「三月亡華」大夢,也讓西方記者印象深刻。

經國先生曾說過「抗戰勝利之路是草鞋走出來的」,他曾以此勉勵國軍重振「草鞋精神」。郝柏村先生也提過:「八年抗戰是穿草鞋打敗穿皮鞋」,顯然八年抗戰,國軍儘管軍用物資缺乏,憑藉的不是軍事裝備的新進,靠的僅是血肉之軀與日敵火拚,靠的是不肯屈服投降的民族氣節,最終堅苦卓絕擊潰日軍,贏得勝利,穿草鞋的國軍,豈能不讓後人尊敬與傳頌。

蔣宋美齡夫人於中華婦女反共聯合會親自爲國軍將士編織草鞋,顯然政府遷臺初期,物資極度缺乏,軍人依然腳底穿着草鞋。(圖片來源:國史館)

(作者爲臉書「我的抗戰」版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