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對臺有功──光復後志願留臺的日本教授之1(鍾博)

臺灣蓬萊米誕生地「磯小屋」坐落在臺大校園內,是舊高等農林學校作業室,蓬萊米之父磯永吉博士曾在此進行稻米研究,無奈卻鮮少有人知道小屋的歷史意義。(蘇瑋璇攝)

「磯小屋」入口佇立臺灣蓬萊米之父磯永吉(右)、蓬萊米之母末永仁(左)2尊銅像。(蘇瑋璇攝)

臺北市新生南路、和平東路交叉口西側,大安公園對面大安區行政大樓電梯中,不久之前懸掛了一張相片,說明大樓地點爲臺大前身臺北帝國大學教授磯永吉的居所。

今天的臺北市爲何特別在大安區公所紀念磯永吉這位日本教授?我推測原因有二:第一,磯永吉所育成的蓬萊米對臺灣貢獻很大,此外,還有一位農業教授松本巍對臺灣政局穩定有功。

1949年國民政府遷臺,當時戰爭早已結束,臺灣也已接收,但中日合約尚未簽訂,國際政局不安,當時仍然留臺未歸的松本巍關心臺灣前途,透過關係力促日首相吉田茂訪臺,我找到幾張不易見到的舊照片,談談光復後志願留臺的幾位日本教授。

臺北帝國大學是日本帝國最強盛時成立的8個帝國大學之一,校本部所在地爲臺北市富田町47番地,原來是臺灣總督府農林專門學校,由此發展而成。帝大校地很大,號稱千畝,還有附屬溪頭林場,佔地300餘公頃,爲臺灣島面積的百分之ㄧ。校園大道中間是10公尺的石頭大馬路,左右兩側也是6公尺的石頭路,大馬路與左右側道之間還有兩條羊腸水泥小路,可通腳踏車,汽車只有校長一部。

臺北帝大校舍完成於1931年至1935年之間,醫學部校舍則完成於1937 年至1942年之間。最初大學設有文政學部和理農學部,其中,文政學部分爲哲學、史學、文學及政學4科。理農學部分爲生物學、化學、農學、農藝化學4科。修業年限3至6年。採講座制度,初有35個講座,之後續有增加。

日本一向以德爲師,臺北帝大教學除日語外,外文主要是德文。儀器差不多都是德國制。日本製的儀器雖都賣到外國,但教授自己對國產儀器卻無信心。1949年我到臺大,見到以前留下來的儀器,顯微鏡都是德制的ZEISS。二戰末期日本就已在發展量子學,1949年我在校園常見到一個德國人晃來晃去,他叫Wolfgang Kroll,在日德合作計劃下來臺,能用日語教量子學。

1945年重慶的國民政府「前進指揮所」來臺接收,對象主要是軍政單位和日本企業。臺大首任校長兼接收主任委員羅宗洛,同年11月15日完成接收,臺北帝國大學最初改名「國立臺北大學」,改制更名爲「國立臺灣大學」,由羅宗洛任首任校長。1946年10月羅校長就任之初,臺灣大學的教授約有200人,留用日籍教授87人,約及半數,而中國大陸來臺之師資則僅有40人,臺籍師資更少。

1946以後中國大陸學者來臺任教,以「知日系」學者居多,包括文學院長錢歌川、法學院長陳世鴻、工學院長魏喦壽、農學院長王益滔、醫學院教務主任葉曙、農藝學系主任汪厥明、園藝學系主任諶克終、史學系主任涂序瑄等。由於他們留學日本的因緣,和日籍教授往往有前後期之學長、學弟關係,例如羅宗洛和松本巍均畢業於日本北海道大學、馬廷英和早阪一郎均畢業於日本東北帝國大學,陳振鐸和大島康義均畢業於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等,因此他們擔任臺灣大學教授後,在相關學術的延續和傳承上,具有一定程度的貢獻。

臺大接收後繼續用日語教學,後來政府推行國語教學慢慢積極起來,日本教授無法應付,有的不得已改用英語教學。天哪!那種德日腔的英語,本省人還能應付應付,大陸生可就很吃力了,理農工醫的學生還可以對照講義,自學一番,文法科學生就完全是「鴨子聽雷」了。好在這很快就過去,因爲大部分的日本教授都遣送回國了。

(作者爲農復會畜牧組專家)

來稿請寄:[email protected],史話專欄歡迎書摘合作與歷史相關文章、照片投稿。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