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美國特務深入滲透臺灣(戚嘉林)

丁大衛(左起)由外交部長朱撫松陪同晉見蔣經國。(摘自丁大衛回憶錄,中時檔案照)

1965年7月,蔣介石親自點將籌建發展核武的科研單位,但因經費人力不足而延緩,1976年7月2日方正式立「中山科學研究院」(簡稱中科院)。集中臺灣相關科技菁英約6300人,技術人員8500人。中研院所屬「核能研究所」在加拿大協助下,興建「核能研究反應器」另並從南非等國秘密購買反應堆技術和100噸左石的鈾。

早在蔣經國任國防部長時,國府即已進行一系列的核武研製工作,多年的努力,頗有進展。美國中情局1974年時分析,約5年後臺北可望具備製造核武器的能力。1986年4月2日核能研究所所長劉光霽向參謀總長郝柏村報告稱,一旦奉有命令,可在短期內完成核武器的製造。

就在臺灣核武可能即將成功之際,美國情治單位策畫其在臺臥底的中科院「核能研究所」副所長張憲義上校家眷(妻與3個子女)於1988年1月8日先赴日本,張憲義本人旋於11日晚離臺,過境日本與妻兒相會,轉機赴美;當時正值1月13日蔣經國逝世,核能研究所疏忽張憲義已叛逃。數天後,美國在臺協會理事主席丁大衛銜命抵臺,於20日下午會見郝柏村,提出美方強烈要求臺灣撤除核武設施及其毫無談判餘地的協議書。

郝柏村立即於同日下午5時向李登輝報告,李登輝同意美方要求;臺灣依美方要求,將「核能研究所」改隸原子能委員會」與「中科院」斷絕關係,核子反應堆火爐(TRA)停止運作,美方將其重水全部取走,拆除重水反應堆,並將「中科院」重要數據和工作日誌全部複印後帶走。

美國此舉雖然使臺灣暫時不能擁有核武,但卻不銷燬臺灣製造核武的數據,且不解散核研隊伍,蓄意留下伏筆,爲臺灣日後繼續發展核武留下餘地,以備隨時藉臺灣牽制中國大陸。

圖爲蔣經國總統接見老友克萊恩時,馬英九在旁擔任翻譯的照片。(姚志平攝)

美國一向標榜「自由民主人權」,並以其超級強權的國力,養成極優秀的特務,在全球從事軟實力的思想改造,以此打擊對手,弱化盟友,且反覆聲稱要永保美國霸權。以臺灣爲例,當局自許爲美國遠東盟友,蔣經國甚至向中情局CIA臺北站長克萊恩交心,出賣大陸核武情報,但 CIA對蔣經國政府滲透收買仍不遺餘力。

陸軍上將溫哈雄回憶稱,蔣經國晚年身體欠佳,當時臺灣仍不富裕,美國中情局CIA駐臺單位,以美金甚至以安排在美工作等方式,收買了十幾名臺灣軍方將官。是時,有位在CIA臺北站工作的美籍華人調職返美后寫了封信給蔣經國,信中列明被收買那十幾名將領的資料,包括姓名、階級等。他在信中告稱:他雖是華籍華人,但是看到我們的將官被中情局收買,覺得這些人對國家的忠誠實在有問題,所以打算在他的權限範圍內提供我們數據。蔣經國看完信後,把這封信給當時的參謀總長宋長志看。宋看了大吃一驚,因爲名單中多是海軍人士。宋長志這時很難處理,便請示蔣經國該怎麼辦。此時又老又病的蔣經國,嘆了口氣說:「唉!這些人還不是爲了那幾個錢嘛!」整個事件便低調處理了。

關於中情局CIA在臺的活動,汪希苓回憶稱,CIA臺北站站長一向是白人,有次將一位華裔副站長升爲站長,據他所知就是因爲這位華裔特務布建工作做得好。汪希苓稱:「我認爲,中山科學院被CIA吸收的人,應該不止日後現身的張憲義。CIA對派到美國留學的中科院成員,按觸十分積極,他們往往以某個事實上不存在的各種科技公司代表名義與這些留學生接觸,例如先是邀約吃飯,談談科技啦,工作機會等等──他們當然不能直接講自己是CIA的人,這樣會馬上引起對方的戒心;CIA的人通常會先以極大的熱忱來跟你接觸,等到跟你建立友誼之後,就逐漸扯出正題,希望你爲他們工作。」汪希苓相信有人被CIA吸收。

(作者爲統一聯盟黨主席)

【戚嘉林專欄每週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