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由「神」到「人」──蔣毛功過蓋棺難定之1(蔣世安)

擺設在金門商店的Q版蔣介石與毛澤東。(記者王曉鈴攝)

蔣介石(1887-1975),毛澤東(1893-1976),國共兩大領袖,所處時代相同,對中國,甚至對亞洲的局勢,均爲極具影響之人物。從1920年代中期到1970年代中期的50年間,兩人的對抗、鬥爭,可分爲前後兩大時期,前期在大陸,爲時22年(1927-1949),後期分隔在兩岸,爲時26年。大陸時期前有十年剿共戰爭(1927-1936),後有4年戰後內戰(1946-1949),兩人相鬥14年。中間八年抗戰(1937-1945),雖雲合作,實則貌合神離,仍未停止鬥爭。從1949年到1975年的分隔臺海兩岸,持續對抗26年,蔣要反攻大陸,毛要解放臺灣,然均齎志以歿。

蔣毛二氏之歿,象徵一個時代的終結,封閉之中國大陸,由「四人幫」之被捕而改革開放,結束了階級鬥爭,大力發展經濟,成爲世界市場,躍居經濟強權;臺灣則由經濟現代化,邁向政治民主化。長期以來的國共鬥爭,爲之終結,代以兩岸交流,合作互惠,展現另一個嶄新的局面。惟自民進黨2016年上臺以後,兩岸關係迅速冷卻,「抗中保臺」的訴求,成爲執政黨的主旋律。

回顧蔣毛二氏的鬥爭史,其功過是非,論者至多,常因時、地之不同,而有不同的評價,甚至兩極化,擁之者,各視之爲「神」,儘量美化之;反之者,各視之爲「鬼」,儘量醜化之。而蔣毛兩人之間,亦相互醜詆,蔣詆毛爲「匪」,毛罵蔣爲「賊」。你來我往,似乎皆非善類也!

近年由於政局的變遷,禁忌的解除,以及資料的開放,尤其蔣氏日記的公開,蔣之歷史評價,學者認爲蔣比毛早走下祭(神)壇,恢復了「人」的面目。蔣的研究,成爲「顯學」,公正客觀的評價,便易出現,這一點,蔣比毛幸運。

不過,要研究蔣,便不能缺毛,因爲兩人交鋒半世紀,不提毛,怎能弄清史實真相?因此,研究蔣毛關係,也就成爲一種重要的學問。要使蔣毛接軌,也必須使毛由「神」到「人」,纔不致「南轅北轍」。近年也有學者朝此方向努力,使毛充滿「人味」,來做蔣毛比較的研究。

研究蔣毛二氏異同之比較,究竟用什麼標準來衡量?目前常見的,不外以出身背景、生長環境、性格傾向、生活嗜好等。就出身而言,兩人相似,均爲當時社會的中間階層,地位不高,但後來均爲國家領導人,其間地位則大有差距。就生長環境而言,皆生於19世紀末,成長於20世紀初,五四時期同屬激進的革命青年,傾向俄國學習,惟以分屬國共兩黨,思想不同而分道揚鑣,勢不兩立。

就性格、生活方面來作比較,兩人性格有相同處,亦有相異處。其相同處,皆有極強的自尊心和反抗心理;相異處,蔣比較內向,毛則外向;蔣生活簡單嚴謹,作息時間規律,毛不拘小節,不僅談話嘻笑怒罵,海闊天空;而且日常生活隨便,隨心所欲,天馬行空,自由自在。茲舉一例:《西行漫記》作者斯諾(Edgar Snow)首次訪問延安和毛見面,毛一邊與斯諾談天說地,一邊很自然地解開褲腰帶,在褲腰裡捉蝨子,一邊捉,一邊把吸滿血的蝨子用指甲擠破,擠得拍拍聲響。

另一習爲人知的毛之糗事:某次毛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看京戲,演到精彩處,毛與觀衆起身喝采時,褲子忽隨聲落地。因其看戲時,常解開褲腰帶以求輕鬆也。

看來毛氏生活隨便,不大注重衛生。蔣則不同,其生活起居,極有規律,尤其注重衛生,故其提倡新生活運動,與其早年接受軍事教育及其個人生活經驗,不無關係。

由於兩人性格之不同,故其氣度有別,蔣比毛寬宏,遵從孔孟之道,常常自省其身,與宋美齡結婚後,信仰基督教,經常懺悔,故能寬容,毛則自謂「和尚打傘」(無發「法」無天),從不認輸。

極爲傳神的,有用「兩支桿子」來比較二人之異同者,學者戴鴻超引用毛的生動俗語,說是他與蔣兩人的主要統治技術,是如何運用槍桿子和筆桿子。前者是用以擊敗敵人,取得與維護政權的工具;後者用以一統人心,發號施令的工具。兩人運用這兩項工具的方式截然不同,所得效果也大有差別。

蔣毛二氏分別領導國共兩黨,皆以「兩支桿子」搞革命,歷經內戰、抗戰而至兩岸對抗,其對國家社會以及人民所造成的影響如何?是利是弊?是福是禍?就其個人而言,是功是過?爭論至多,是非莫辨。

【未完待續,蔣世安專欄每週四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