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利用調查將爲民生改善提供依據
國家統計局20日發佈2024年第2號公告,決定於今年開展第三次全國時間利用調查。據介紹,第三次全國時間利用調查的內容主要是抽中調查戶內家庭成員基本情況及時間利用情況,包括家庭成員基本情況表、日誌表和開放式問卷三張調查表。此次全國時間利用調查現場調查時間爲5月11日至31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時間的流逝曾經讓孔子發出了深沉的感嘆。
時間都去哪兒了?
這個問題於每一個體顯然都不是一件小事,因爲能不能善用時間,往往決定了一個人的業績,正如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所說,“時間就是由分秒積成的,善於利用零星時間的人,纔會做出更大的成績來。”
實際上,這個問題也同時是國家的大事。
正因爲重視“時間都去哪兒了”,所以在國家層面催生了時間利用調查。作爲國際通行的一項社會調查,其主要通過採集居民在一段特定時間內的活動信息,反映居民在個人生理必需活動、有酬勞動、無酬勞動、個人自由支配活動等各項活動的時間投入,被世界各國廣泛應用於評估居民生活質量、測量無酬勞動對經濟發展的貢獻以及分析民生福祉政策影響等。
在此之前,我國曾於2008年、2018年開展過兩次時間利用調查。從兩次調查結果所呈現的差異中,可以更好地理解時間利用調查的意義。
2018年的調查顯示,個人生理必需活動時間爲11小時53分鐘,比2008年增加19分鐘,其中,睡覺休息用時9小時19分鐘,比2008年增加17分鐘,個人衛生護理活動用時50分鐘,比2008年減少2分鐘,餐飲活動用時1小時44分鐘,比2008年增加4分鐘。睡覺休息和用餐時間的增加,反映了居民生活方式更加健康。
2018年,居民一天有酬勞動用時4小時24分鐘,比2008年減少4分鐘。10年間,有酬勞動時間減少1.5%,而同期人均GDP增長約1倍。單位時間產出明顯增加反映出10年間勞動生產率得到了提高。
至於較之2008年,2018年交通用時顯著縮短,顯然意味着交通設施不斷完善、交通工具持續改善以及便利化程度不斷提升,給公衆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很大影響……
國家掌握這些信息有什麼用?一言以蔽之,如果數據足夠翔實足夠準確足夠有代表性,那麼爲了讓居民的時間利用更有益於身心健康,更有利於增進民衆福祉,國家就可以在公共政策上做針對性的引導和發力。
國家統計局有關負責人表示,與前兩次調查相比,此次調查範圍首次拓寬至全國,調查對象首次擴展至6週歲以上常住成員,調查首次全面使用電子化採集方式。此外,第三次全國時間利用調查的時間利用活動分類更加細化,由上一次調查的20個類別擴展到了13個大類、34個類別。
這樣的調整富有深意。因爲其必將精準細緻地反映出居民在工作、學習、生活、出行、養老、就醫、文體活動參與等方面的情況和期待。
任何一項調查,要讓其最後達到預期目標,調查對象高度配合都是前提條件。而要得到調查對象的配合,除必要的宣講之外,也需要明確一些規則,使之沒有疑慮。
在信息保密等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有明確規定,只要嚴格執行就完全沒有問題。
於民於國都有意義的時間調查,相信會在各方支持下得到順利推進。